工資8000元,年入96000元,存款72000元,支出24000元,每月開支2000元,坐標上海,到底能不能實現?視頻中的男生提到和親人合租,每月房租500元,一年只坐過兩次地鐵,在家做飯…,嗯,很顯然這不是在啃老,是啃自己的姐姐、姐夫啊。但是,其他人如果一個人的話,能不能攢下72000呢?算算賬!
餐費:早餐,袋裝牛奶+自治三明治約6元;午餐,不吃或蘭州拉面或其他簡餐20元;晚餐自己做25元(吃飽就行,吃素為主,加幾片肉片),餐費合計51元/日,月合計1530元。電話費+網費+流量費:68元/月(按照電信最低資費套餐最高性價比計算)。理發:30元/月。通勤費300元/月。租房費用:800元/月。水、電、燃氣費:200元/月,物業費、采暖費、衣服鞋帽、日常用品費、人情份網等等什么的都加一塊算1000塊吧…不往下算了,就這幾項加在一起就3928元。
其實,如果現在讓我說一個月花3928元,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但是,回想起當初每個月收入只有4000元,還能攢下2800元的日子其實也沒有那么艱苦過。可是,又一想,時代不一樣了啊,就像我1999年讀大學,每個月生活費只有800元,學校每個月給補貼69元,大把的時間花在了運動、讀書上面,自己還在學校幫著管理機房和圖書館,幫食堂打掃衛生,在校外網吧兼職網管,不但花不了多少錢,每個月還有還能剩下800多塊。
現在是什么時代了?不一樣了!現在我讀初三的孩子出去玩一圈都要花上大幾百,朋友家的孩子讀大學每月固定3000元的生活費。哎呀,挺感慨的,我當初讀大學學費一年才2600元。就是錢毛了,錢不值錢了。我認識好多在北京、上海的年輕朋友,月收入大概也就是萬八千塊錢,但是不管是寄住在親戚朋友家里,還是自己租房住,每個月的生活成本沒有低于4000元的。
有個在上海的老鄉,她是寫網絡文學的,沒有通勤費,衣服鞋帽不破洞就不換,也沒什么人情份網要走,就是一個不修邊幅的女人,閑余時間就是戶外鍛煉和讀書,每個月讀4-6本書。就是這樣,她的財務賬單里每個月固定支出還要高達6000余元。但是,她的銀行賬戶里趴著8位數。從這點上說,能不能省錢其實和個人消費習慣有關系,和個人收入其實沒有多大關系。
年輕人工作后有了收入,每個月拿出一部分給父母,這是孝道,是回報,是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情。但是,現在看看,有多少年輕人會每個月給父母這樣一份“孝道錢”呢?如果您是,請在評論區留言,我一定會去給你點贊。很顯然,視頻中的那個男生是沒有的。
很多年輕人在讀大學的時候,覺得父母給的2000元也好,3000元也罷的生活費不夠花,當他們走上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拿到了自己用時間和努力賺到的那份工資后才發現,原來2000元、3000元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這個數字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能不能生存下去。
錢這個東西,不在于你賺多少,而在于你剩多少,合理規劃財務支出,學會理財是年輕人未來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本領。但是,也不能為了自己省錢,讓自己活得太過窘迫,太過沒有生活質量,更不能為了自己省錢,“坑”了親戚和朋友。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