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
宋淑燕
朗誦是一門藝術,這是毋庸置疑的。朗誦是一種展示文學藝術的形式,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宋淑燕的朗誦,不僅將這門藝術發揚,而且在深度和廣度上更好地展示豐富了這門朗誦藝術的形式。
朗誦是給兩類人聽的。一類是從事專業朗誦的專家們,一類是百姓們。專家們看重的是專業技術上的。而百姓們看重的則是感情能不能被打動。
宋淑燕的朗誦,不僅被專家們認可,而且打動了很多的人,被百姓們所喜愛。
朗誦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活動,有著廣大群體的參與,有著豐沃的土壤和堅實的群眾基礎,這亦是毋庸置疑的。
宋淑燕正是從這豐沃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成長起來的,是朗誦界冉冉上升的新星。
宋淑燕的本職與朗誦不搭界,那時忙于工作的她,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朗誦暗藏的潛質。退休后她喜歡上了朗誦,先前潛質所聚集的能量,一下子噴發出來了,開啟了她的朗誦事業。
正因為此,宋淑燕的朗誦才沒有了故弄虛玄、做作的朗誦腔,形成了本色自然、陽剛沉穩,具有鮮明藝術特點的朗誦風格。
宋淑燕的朗誦藝術是由宋淑燕的朗誦藝術特點和朗誦藝術風格兩部分組成的。
那么,宋淑燕的朗誦究竟有著怎樣的藝術特點呢?
一是唯美詩意的語言動感
節奏,是朗誦作品成功的關鍵。節奏美則賦予朗誦作品以生命和靈動。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過:“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
宋淑燕朗誦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強烈的節奏美和層次美。
宋淑燕孜孜追求著朗誦語言動感的完美,就是為了展現朗誦節奏的美和層次的美。她在朗誦的每一個作品中努力地實踐著、探索著。她把唱歌的氣息、發聲、換氣、節拍、音域的寬窄等元素運用到她的朗誦的音節中。這種藝術的嫁接,不是有意而為之的,而是無意識的,是自然而然的。由此,使她的朗誦作品產生了強烈旋律動感的節奏美。
但凡聽過她的朗誦作品“踩著三月的平仄(牧夫)”,“我的記憶”(戴望舒)等,都會被她朗誦藝術語言動感的節奏美、韻律美、音色美、層次美深深地打動。
戴望舒1927年夏創作的這首詩,是由韻律的美到節奏美的標志。他的好友著名詩人杜衡是這樣記述的:“有一天,他突然興致勃發地拿了張原稿給我看,‘你瞧我的杰作’。他這樣說。我當時就讀了這首詩,感到非常新鮮;在那里,字句底節奏已經完全被情緒底節奏所代替”。
宋淑燕在她的朗誦中,特別是對第二節的十二個排比句,根據音節距離的長短,通過氣息變換、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氣的急緩輕重等不同節奏的變化運用的處理,使情、氣、聲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宋淑燕三維朗誦空間的感情里,總有一個支點,把聽眾的感情撬動。這個支點,就是她的朗誦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唯美詩意的語言動感
二是朗誦的把控力、協調力強
一首好的朗誦作品,必須要對朗誦的感情、節奏、語流、氣息、合樂、層次等元素,有著統籌全局的把控能力和協調能力。這種統籌全局的把控能力和協調能力是靠朗誦的節奏,亦是靠朗誦的語言——內功來支持完成的,否則,朗誦將會平面化、碎片化。
她的朗誦作品《舞臺》,就很好地展現了她的這種內功。
牧夫的這首詩,跳躍性大,朗誦難度高。
首先,這首詩從現代詩跳躍到古典詩詞、再從古典詩詞跳躍到現代詩的反復變換。因其這兩種詩體最基本的朗誦語言體系的不同,相互變換時,如果處理不到位,會有縫隙的痕跡在。其次,這首詩每一幕的跨度變化大。再次,這首詩換韻多,每節都有二至三個韻的變化,如不能很好的把握,會失去了美感。第四,時令不同的季節跨度大,不像寫一景一情,在這樣的情景中,可由著朗誦者在“這一個點上”的發揮。而這首詩,則要把四季做交代和表達。五是主要是寫心境,寫環境也是圍繞著心境,把這兩種“境”相融,而又體現出心境的主題性,讓“情”激活。六是體裁的別異。綜合這些因素,對每一位朗誦者的朗誦的把控能力和協調能力都是一種考驗。
宋淑燕沒有將“情”過度的張揚,或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或揚而更揚,或多揚少抑,把“聲音”和感情的變化,遞進、溶進不同的情境中,通過不同的音樂、樂器(如通過豎簫與古箏對“春”的處理,小提琴對“夏”的處理等)做不同情感的背景,從而將四季的“舞臺”人生——人生“舞臺”恰到好處地無縫隙的焊接。完成了聽覺審美的行程。
廣東省朗誦協會副會長常曉鵬對宋淑燕朗誦把控的內功,曾有過這樣的評價:“她該留白的地方,該放緩的地方,該高的地方,該低的地方,包括虛實聲的轉化,聲斷意不斷的呈現等,都能夠游刃有余的駕馭”。
三是巧妙的細節處理
如果說節奏,是朗誦作品成功的關鍵。
那么,細節對于提升朗誦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則至關重要。
如果說節奏美,賦予了朗誦作品以生命和靈動。
那么,對細節巧妙的處理,則可以更真實有效地傳達朗誦作品的情感。
在她的“下雪的早晨(艾青)”這個朗誦作品中,她對細節的處理,足可以說明這些個問題。
第一自然節“整個世界多么靜、多么靜”結束后她沒有急著朗誦下一個自然節,而是為回憶的空間拓展“留白”,營造一種回味的氛圍。
“想起/夏天的樹”,“想起”用的虛聲,鏡頭由近推遠,說不清楚的“情”有了豐富的內涵和外延。
對關鍵詞重音的處理,如:開頭的“雪”、“沒有聲音”、“一刻不停”、“院子”......
“ 他的臉像一朵花/他的嘴發出低低的歌聲 / 他的小手拿著一根竹桿 / 他揚起小小的頭。” 語速的由慢到
快 ;“那雙發亮的眼睛/透過濃密的樹葉/在尋找知了的聲音”,又由快到慢等等。
語速根據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色彩進行調整的巧妙處理。使朗誦更加的生動和富有情感。
此外,宋淑燕在很多的朗誦作品中對“兒”化音的處理,更增加了她的朗誦作品的鮮活和趣味橫生。讓我們走進宋淑燕“故都的秋(郁達夫)”朗誦作品經過輕聲處理的兒話音——“咬著煙管(兒)”,“屋角(兒)”,“墻頭(兒)”,“灶房門口(兒)”,去體味鮮活、妙趣橫生的“秋”吧。
宋淑燕的朗誦藝術特點還可以列出些來,如音色的美,嫻熟的情感轉換等等,就不一一細說了。
宋淑燕的朗誦藝術風格又有哪些呢?
一是本色自然
言為心聲。宋淑燕是為詩、為文、為情而朗誦。不是為表現、為表演、為自我而朗誦。沒有那些“朗誦家們”拿腔捏調的陋習。她的朗誦不做作、不弄玄、不偽裝、不虛妄、不張狂,本色自然。傳統的朗誦基因中,又有著鮮活的時代元素。
本色自然,包括聲色自然、收放自然、時空轉換自然、偷氣換氣自然、所呈現的狀態自然、人樂詩(文)相合自然等。
二是陽剛沉穩
宋淑燕自然的聲音端莊,音色中和、氣息飽滿,音感明快。先天的語音特質,奠定了她陽剛沉穩朗誦的基本風格。
而朗誦語言又有著柔婉的因子存在。
她能從不同風格情感的作品中,找到并提煉出每一篇作品“情”中的“我”。并為“情”中的“我”設計出朗誦情感的配樂、氣息的流變、節奏的進程等,將豪華、或柔婉朗誦的“情”腌制浸泡,壓縮打包,盡情地染墨、皴擦、鋪展,朗誦出不同的“我”的感情來——或豪放、或婉美;或如大江大河奔瀉千里;或如淙淙小溪;或如月色靜夜;或如楓染山紅;或如母膝前款款情深;或如行者壯志遠酬......聽眾就是這樣被宋淑燕行走語言的藝術綁架了。
2025年1月6——9日
于北京一葦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