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垣平定罪的是廷尉張釋之,漢文帝劉恒只不過批準了而已。
新垣平不過是個為求自身富貴的術士而已,他給漢文帝上書說:長安東北方有神氣,形狀與人的冠冕相同,東北方是神明居住的地方,西方是神明的墳墓,現在東北方出現神氣是祥瑞,應該立祀廟祭祀天帝。
當時的人都相信這個,漢文帝就批準了立廟祭祀,在渭陽建五帝廟,五帝廟南臨渭水,北部橫跨蒲地池水。
漢文帝封新垣平為上大夫,賞賜他千金。
第二年,新垣平找人在玉杯上刻字“人主延壽”,把玉杯放在各處獻給皇帝的貢品處,又對漢文帝說:有寶玉氣來到天下城門下。太陽在一日之內將會出現兩個中午。
新垣平
這是一種光學現象,被稱為幻日,太陽光穿含有水汽的大氣層時會發生折射,將太陽光分散并形成一個虛擬的鏡像,出現在太陽的兩側,形成假太陽,這就是新垣平所說的“太陽在一天之內將會出現第二個中午”。
漢文帝于是改元,不久,新垣平又說:周朝的九鼎遺失在泗水,如今河水泛濫,我看到東北方汾陰地區有金寶氣,難道是周鼎要出現了嗎?
于是漢文帝命人在汾陰南邊修了一座廟,緊靠河水而建,希望通過祭祀祈求周鼎的出現。
《史記 封禪書》: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氣神事皆詐也。下平吏治,誅夷新垣平。
有人上書告發新垣平所說的種種望氣事都是騙局,漢文帝把新垣平交給司法官員審理,張釋之當時是廷尉,主管審案,判新垣平大逆不道,上報漢文帝,漢文帝同意了,于是誅殺新垣平,夷滅其三族。
《漢書 刑法志》:其后,新垣平謀為逆,復行三族之誅。
誅三族之罪秦朝就有了,漢朝建立之初也有,韓信、彭越等人就是被誅三族的,呂后執政時期,廢除了誅三族之罪,到漢文帝時期,因為新垣平的大逆不道之罪,再次被啟用,而且是被仁孝聞名天下的漢文帝啟用的,這是為什么?
張釋之判處新垣平大逆不道,誅三族
其實漢文帝的仁孝之名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的漢文景遠遠沒有這么簡單,而是個厚黑、薄情、寡義的人。
漢文帝的原配王妃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連姓什么都不知道,至于竇皇后,本是劉恒的妃子,呂后去世后,諸呂被殺,功臣和皇族擁立劉恒為帝,然后漢文帝的正妃莫名去世,連同漢文帝與正妃生的四個兒子,也在一個月內先后去世,死因不明,名字也沒有,都是個謎。
然后竇皇后才被立為皇后,她與劉恒所生的長子劉啟被立為太子。
漢文帝居進未央宮的當天,派人誅殺了他的兄長劉盈所有的兒子,還說這些兒子不是劉盈的,這是斬草除根。
漢文帝劉恒
劉恒庶長兄劉肥的兒子劉章和劉興居誅滅諸呂有功,但他們倆人是劉襄的弟弟,只因為他們當初想立劉襄為皇帝,漢文帝就把劉章與劉興居的功能壓下去了,劉襄在劉恒繼位的第二年病死,兩年之后,劉章病死,同年,劉興居起兵叛亂被殺,劉肥的三個兒子在兩三年之內全部去世。
這是否與漢文帝劉恒有關,不得而知,史書沒記載,但劉襄作為漢文帝的直接競爭者,他的死要說與漢文帝沒關系,恐怕沒人相信,至于劉興居的謀反,更是莫名其妙,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為什么要謀反?
劉恒繼位為帝后,先是大封功臣,穩定局勢,等到皇位坐穩之后,就開始打壓功臣之首的周勃,周勃差一點就死在監獄之中,要不是漢文帝母親薄太后出面,周勃鐵定被漢文帝玩死。
劉恒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劉長,由呂后撫養長大,劉長被封為淮南王,仗著是劉邦兒子,漢文帝的弟弟,經常驕橫不遜,漢文帝一直縱容這個弟弟,劉長殺了審食其,漢文帝赦免了劉長。
劉長最后莫名其妙地謀反,他跟柴武的兒子柴奇等七十人合謀,準備用四十輛大車起事,遜企圖聯絡閩越、匈奴,這種勢力謀反,無異于癡人說夢,最終被朝廷俘虜。
劉長謀反后絕食而死
謀反按漢律當誅三族,漢文帝再次想赦免劉長,但大臣們不同意,最終漢文帝決定把劉長流放蜀地,并用囚車押送他,
袁盎提醒漢文帝:劉長性格剛烈,這樣有可能導致劉長在途中身染風寒患病而死。
袁盎表面說劉長有可能患病而死,實際上是說劉長有可能自殺,前面那句性格剛烈就是證據,否則性格剛烈跟染病有什么關系?
但漢文帝不在意,執意這么做,果然劉長絕食而死,漢文帝就把沿途各縣負責收押劉長的有關官員全部棄市問斬,這些人白白做了犧牲。
這事細思極恐,仔細一分析就明白漢文帝是故意這么做的,就是逼劉長自殺,明明劉長是死罪,漢文帝還裝模作樣赦免了他,赦免就赦免,又將劉長游街式的流放,這就是逼劉長自殺而死,漢文帝這是達到了目標,還獲取了名聲,這種心機深不可測,這就是漢文帝,城府極深、薄情寡義。
不信,你再看漢文帝是如何逼死他自己的親舅舅薄昭的。
漢文帝派人不斷用哭喪的方法逼迫舅舅薄昭自殺
薄昭因為是漢文帝的舅舅,在為漢文帝繼位時立下功勞,不斷得到升遷,官至車騎將軍,賜爵軹侯,薄昭因此驕橫不法,周勃下監獄后,薄昭收取受賄,利用漢文帝母親的關系為周勃說情,又拒不執行列侯到封國去的政策,還敢私自殺死朝廷使者。
薄昭犯的是死罪,漢文帝表面表現出不忍心殺薄昭的態度,又私下派人陪薄昭喝酒,暗示薄昭自殺,但薄昭不肯,漢文帝就不斷地派大臣到薄昭處為他哭喪,薄昭明白這是皇帝的意思,無奈之下只能自殺。
看出來沒有,薄昭是自殺的,與漢文帝沒有關系,當時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還活著,依然阻止不了,因為薄昭是自殺的,漢文帝殺人就是這樣,達到了政治目的,還獲取了好名聲,這是虛偽啊。
這樣的漢文帝恢復誅三族的罪名有什么奇怪的,這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已。
再講兩個故事,是關于廷尉張釋之和漢文帝的故事。
有一次漢文帝出行,突然有個人從橋下跑出來,驚動了漢文帝的馬,漢文帝差一點被摔下馬,皇帝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就把這個人交給廷尉審理。
漢文帝這個人不簡單
廷尉張釋之經過審理,以“冒犯車駕”的罪名,判處那個“罰金四兩”,并上報給漢文帝,漢文帝一看判決就很生氣,認為判得太輕了,應該誅殺這個人。
張釋之據理力爭,認為那人是無意的,雖然犯了罪,但情有原,漢文帝最后同意了,但漢文帝的第一反應就是殺人。
還有個案子,有人偷走了漢高祖廟里的玉環被抓住,漢文帝把人交給張廷尉審理,張釋之根據漢律,判處棄市,也就是在鬧市區斬首,漢文帝大怒,認為應該誅三族,張釋之再次據法力爭,漢文帝和薄太后商量了很久,才被迫同意張釋之的判決。
漢文帝如果真的仁孝,不會一生氣就要殺人的,動不動就想誅人三族,這能叫仁孝嗎?從這些例子也能看出漢文帝其實并不簡單,表面上仁孝,實際上城府極深、薄情寡義,他兒子漢景帝也是一樣的,至于漢文帝恢復誅三族之刑沒什么好奇怪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