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臺灣同胞,這幾年每次從大陸回臺,23 公斤的行李額度都會精打細算用滿。尤其像這樣臨近過年,我的行李箱被塞得一點縫隙都不留:福建大紅袍、新疆棗夾核桃、還有今年剛發現的寧夏八寶茶,青海黑枸杞 …
講真,現在我們看大陸特產,有點當年大陸看臺灣偶像劇的風:一切都很新奇。小某書上也流行著 “ 臺灣同胞最喜歡且買不到的大陸產品 ” :魔芋爽、火鍋底料、風干牛肉 … 每個都實打實有親朋讓我帶過。
而要求我代購最多的,莫過于這幾年名聲鵲起的麻辣花生!
從我媽到我表妹,甚至梁靜茹蕭亞軒,吃過的都瘋狂打call求人肉,我也把它當伴手禮七八年。很可惜,去年一個限“麻辣花生”令,突然讓這個人見人愛的零食,成為遠方的羨慕。
這件事我很不理解:好吃的零食那么多,為什么中招的只有花生?
畢竟臺灣省這座島,一直盛產花生。我從小叫它“土豆”,“土仁”,一年四季離不開。小時候的早餐,經常是一碗奶白色的花生湯打蛋,或者白粥小菜配花生面筋。學校午餐里,豬腳花生、花生甜湯也是常見搭配。回家還有吃不完的花生酥,宵夜可以是香噴噴的花生湯圓。在花生面前,芝麻、紅豆餡都是要讓位的。說臺灣是吃花生,懂花生的的大省,不算過分。后來在大陸游歷,更是發現,我們對花生“死了都要愛”的癡迷,來自于隔海相望的福建省。
甚至,除了臺灣和福建,好像再沒其他地方人的,如此重視花生?
花生在臺灣,自帶一股揮之不去的古早味氣場,與小吃是絕配:
豬血糕,從蒸鍋里香噴噴的切出來,會瞬間裹滿花生粉,搭配甜辣醬與香菜;
臺版肉夾饃之刈包(也叫割包),蒸面餅夾一塊肥瘦相間的鹵肉,要塞入花生粉烘托醬香;
甜香中翻騰的燒仙草,喝一口拯救胃寒的姜汁豆花,全都需要花生來配它;
剛炸好的鹽酥雞,順手撒點花生粉;
臺式燒肉粽,里面有花生,外面也有花生甜辣混搭醬;
土洋結合的潤餅冰淇淋,臺版春卷皮裹著芋頭雪冰,灑上花生糖粉再點綴些香料,一口咬下去就是咸甜碰撞、冰火雙重、彈牙感與顆粒感齊飛的超奇妙風味對撞,世間獨此一味;
來碗豬腳面線,花生還能一腳踹飛黃豆:“沒想到吧,我也能藏在豬皮里!”
蔡康永就曾在節目中說,臺灣小吃不外乎兩個味道,一個是醬汁味,另一個就是花生粉味。花生是夜市幕后的絕對大佬,每個逢年過節的時刻,更是花生的Pro Max:
一進門,桌上必然有一盤紅白相間、硬得磕牙的“天公豆”。它的普通話叫“生仁”,炒香的花生米裹上染色的麥芽糖、糯米粉和糖霜,寓意是人丁興旺、子孫多福。而且因為硬且耐放,頻繁出沒于神明供桌與紅白喜事現場,也會占領過年專用的紅漆食盒,因為有寓意,不吃還不行。
香氣直奔鼻腔、碎屑直奔牙縫的花生糖,分為兩種派系:一派是整顆炒熟后與麥芽糖混合,冷卻之后切塊,又香又甜又能拔牙;另一派是酥糖,將溫熱糖稀混合花生粉,一層層疊起來再拉伸,反復捶打做成酥香還有點嚼勁的花生糖。
本來這是很好吃的東西,然而我家在桃園中壢,名產之一就是花生糖。而我外公因為認識做花生糖的老板,這個東西又并不耐放,導致逢年過節充滿了逃不開的“季節限期”。不吃完會挨罵,還被它生生拔掉兩顆乳牙。
花生就這樣占領我的童年,多到吃到怕。
然而就像老話說的,距離產生美。當老一輩人相繼離開人世,當我決定一個人來大陸闖蕩,那奪“命”的花生香,小時候恨到牙疼的花生湯,竟然漸幻化成某種溫情。曾經的逆反煙消云散,隨之而來的是一種空蕩蕩。
我以為這就是命,沒想到一次去福州出差,當一碗奶白色的花生湯打蛋,如同時空穿越一般出現在我面前,花生被煮到入口即化,甜香的湯頭飄蕩著油星,還有徜徉其中的雞蛋花 —— 一切記憶都如洪水般再次洶涌而來,那情那景,與童年某個睡眼惺忪的早晨一模一樣。
后來我去了泉州,異鄉的故鄉感更強烈了。同樣是潤餅,臺灣原創的包裹芋頭花生冰淇淋,在泉州擁有更古早的模樣:麥芽糖碎配香菜花生。吃一口,口中雖少了清涼,但多了一分“原來如此”的領悟;麥仔煎,發酵面糊放上紅糖和花生碎,圓盤上煎熟后對折再切開,到東洋演化成銅鑼燒,到臺灣縮小成紅豆餅,在泉州卻保留了它最初的樣子:傳統特色閩南甜點滿煎糕,里面夾著一股土花生獨有的濃郁和酥脆。哪怕是在臺灣硬到磕牙的天公豆,在泉州的天后宮也有它紅白相間的身影。
● 臺灣潤餅冰淇淋的福建原型
我感覺,在臺灣我們是把花生玩出了新意;但在DNA一脈相承的福建老家,一切都還規規矩矩的模樣。
去過的地方多了,就發現原來對“花生”名稱和食用方法的認知,能暴露自己的“根”在何方。
已故媒體人宮鈴(筆名胡同臺妹)曾在《從臺北到北京》中說,第一次來大陸看見菜單上赫然寫著“酸辣土豆絲”,驚覺大陸不愧是名廚輩出,傳承上下五千年的刀工太嚇人了,連花生也能切成細絲? 實不相瞞,我也曾在土豆燒牛肉之中默默翻找花生。這大概是閩南和臺灣人才會懂的有趣誤會。
另一種讓閩臺人民更有集體認同感的,是我們共同習慣的花生固定搭配,原來在其他地方并非如此。
老醋花生,北方餐桌的經典涼菜,我第一次吃的時候覺得非常奇怪,因為陳醋并不在閩臺文化的食譜里。我們口味上更偏好的是傳承自泉州的永春醋(也叫烏醋),自帶芝麻香和甜味,卻很少有人拿來配油炸花生,因為搶味道。
還有花生芽,臺灣這個遍地花生的寶島就并不會擺上餐桌。我是問了老媽才恍然大悟,她告訴我,花生需求量太大,農人等不起它發芽,花生芽太脆弱也不合經濟效應;久而久之,花生死了都要愛,花生芽卻一點都愛不起來。
甚至我們很少直接吃花生本仁,會本能覺得吃花生仁是做飯“不用心不上心”的體現,必須做成某種醬料,或者佐餐調味的粉,才能得以內心平衡。“花生(在閩南),從一種淳樸的食材,成功轉型為絢麗的香料”,《風味人間5》的這句話,說出了所有閩臺人的心聲。
但這也是臺灣人對花生的復雜情感:我們放不下它的魔性,卻也怕它的味道太張揚;我們吃什么都要加花生調味,但面對沉迷上癮的麻辣花生又會涌出“敵意”;天公豆硬得要命,卻也代表著命硬,嗑下去就是健康長壽人丁興旺;原生的花生不稀罕吃,但打碎了變成調味料的花生粉,可以下酒佐茶,也可以搭配人間一切酸甜苦辣。
這份愛,可以說沒有邏輯,沒有道理。如果硬要解釋,就是一種從福建跨海而來的思維慣性,我們對它愛恨交織,但底線是絕不放手。
在《風味人間5》里,我還看到一個有點刷新認知的甜品:閩南人設計的西式花生蛋糕。
印象里,福建人對花生似乎更重視傳承,那是一種有意的堅守,臺灣才是把花生玩出魔性味道的地方:我們那加了花生粉和冰淇淋的潤餅,是福建潤餅搞土洋結合的后現代玩法;我們那花生醬做的蛋卷,以及威化餅、膨化酥等一大堆便利店零食,才是比天公豆和老派花生糖更受歡迎的過年解饞神器。
我就是沒想到花生蛋糕這一層,會發生在福建。我沒意識到長輩們的故土,早就開始探索對花生的全新玩法,甚至上升到寓意:都是“好事花生”,花生糖可以拿來拜天公,花生蛋糕當然也可以,神仙和凡人一樣,都喜歡嘗點新東西。
就像《風味人間5》所說:“當地人對花生醬的探索,已經跨界到了西式甜品。顆粒進一步細化的花生醬,混合奶油,咸甜交互,既保留了絲滑的質地,又多了來自泥土之下的醇香。”
饞是真的饞,好奇也是真好奇。我順手問了廈門的好朋友兼烘焙達人Amy,這顆無比誘人又甜咸碰撞的花生蛋糕到底去哪買,她幾乎是脫口而出:“我吃過!可是那都好多年前了……”
據Amy老師說,這個花生蛋糕是有點故事的:最初是老板小孩喜歡吃進口花生醬烤吐司,但又覺得花生醬太干了,老板就開動腦筋拌進奶油,一下子讓花生醬烤吐司變得無比順滑,還多一種味道。閩南人嘛,愛拼才會贏,小孩子愛吃,老板就把吐司換成手作蛋糕,花生醬與雞蛋握手打進起泡的淡奶油里,慕斯蛋糕也能玩閩南style…
我反問她,你忍心饞死一個在北京漂泊的臺灣同胞么?
好在Amy老師“大發慈悲”,說雖然片中同款花生醬蛋糕只能親友限定,但老板娘也把蛋糕做成了冷鏈包裝版。就在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來自Amy老師的新年祝福,真就千里解饞勝造七級浮屠。
打開包裝的一瞬間,我笑了,竟然是個印著烏龜的禮盒。
這是閩臺人都懂的祝福密碼——龜粿(客家人叫龜粄),健康長壽的最佳祝福,小時候外婆還會自己做,龜背上的不同圖案象征福、祿、壽、喜、財,一般是紅豆或者花生餡,紅彤彤的閃閃惹人愛。 后來外婆老了,我們想吃龜粿只能去市場買,再無那種“親情定制”的溫暖一瞬間。 沒想到,收到這盒花生蛋糕的時候,竟會再次偶遇那種熟悉的溫暖。
我知道我媽肯定會非常喜歡,只可惜新鮮蛋糕暫時不能帶回臺灣。或許,我應該找機會帶上臺灣的親朋好友們,飛一趟福建親口嘗嘗,這跨越時空和形態的全新古早味?
好事真的會“花生”
風味人間x雀越 定制花生蛋糕
2024年,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里,花生蛋糕作為花生醬特色美食被收錄在片中。
為了將美味從片中帶到更多的朋友身邊,騰訊視頻、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和發明這款蛋糕的廈門雀越餐廳主理人咪姐,共同推出了「風味人間」聯名款花生蛋糕。
唯一不同的是,片中的花生蛋糕為花翎造型,在這款禮盒里,選擇了獨立裝的龜粿造型,更具閩南在地文化特色,也更適合帶去更遠的地方和更多重要的人分享。
閩南人自古崇龜。龜象征著福、祿、壽、喜、財。每逢佳節慶典,過年、嫁娶、做壽都喜用龜形粿敬神、祝壽、祭祖、祈福。這樣的習俗隨著人口遷徙漂洋過海,至今仍盛行于臺灣、南洋和海外,被當地華人族群世代相傳。
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龜粿花生的好福氣,雀越餐廳主理人咪姐特地拿出了10份花生蛋糕,送給前10位購買的粉絲。買一份自己品嘗,我們免費幫你再寄一份給你最重要的家人。
贈送規則:
1. 我們將按照后臺下單時間,贈送前十位購買的朋友。取得獲贈資格后,會有員工主動聯系您
2. 為讓更多人分享到龜粿好運,同一賬號只能享受一次贈送福利。
也歡迎添加風味君(FengWeiJun2020),有任何問題和分享我們隨時溝通!手快更有福!一起來見證更多的喜悅和祝福相伴!
《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的第七集《問香何處》也 已全面上線, 點擊這里 或下方圖片觀看全集。
本期作者|水水、梅姍姍
編輯|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韓良露、《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小紅書@雙耳刀、臉書@舊振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