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個視頻,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接受采訪,談為什么傳統車企做不好電車。
吉姆.法利說:“我們的軟件系統很瘋狂,傳統汽車公司難以把軟件做好。為了每輛車大概能節省500美元,或者說每輛車節省350英鎊,我們把所有控制車輛的模塊,外包給了供應商。因為我們可以讓他們相互競價,所以博世會負責車身控制模塊,別的公司會負責座椅控制模塊,還有別的公司會負責發動機控制模塊,整輛車大概會有150個這樣帶半導體的模塊。
問題在于,這些軟件都是由150家不同的公司編寫的,他們彼此之間無法交互溝通,所以即便車頭標著福特的字樣,但實際上我得去博世那里獲得許可,才能更改他們的座椅控制軟件,150家完全不同的軟件供應商,提供的編程語言也各不相同,有數百萬行代碼,我們甚至都無法完全理解。”
對于福特CEO的絕望,有網友評論,比亞迪:除了米其林的輪胎,福耀的玻璃和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其他的都是我們自己的。依靠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比亞迪目前擁有11大研究院,有近11萬研發工程師,是全球研發人員最多的車企。強大的工程師隊伍,甚至讓比亞迪在疫情期間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設計出了口罩生產機器和流水線,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
軟件確實是傳統車企轉型的最大障礙,電動汽車已經把車企的本質,從機械工廠,轉變成軟件企業。所以大家不要懷疑造車新勢力和小米、華為為什么能很快造出一輛好車來。因為造車新勢力創始人和小米華為都有互聯網、軟件行業基因。
汽車內部實體按鍵消失的本質,就和當年手機從使用按鍵的功能機,變成使用觸摸屏的智能機一樣,汽車被重新定義了,雖然電動汽車還有不足,但趨勢不可阻擋。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七成,增量貢獻高達93%
在燃油車時代,國內市場被合資車企統治,自主品牌始終難以成為主角。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卻讓中國車企確確實實地實現了彎道超車,目前國內車市合資車企已經淪為配角。每個月第一天造車新勢力們就急著發布上月銷量,競爭榜單前列位置,仿佛他們已經贏得了未來,而合資車企卻幾乎沒有聲音。
依靠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國也已經連續兩年汽車出口全球第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出口仍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出口量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其中乘用車出口495.5萬輛,同比增長19.7%;商用車出口90.4萬輛,同比增長17.5%。
從燃料驅動形式來看,2024年,傳統燃油車出口457.4萬輛,同比增長23.5%;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同比增長6.7%。出口的新能源汽車中,純電動汽車出口98.7萬輛,插混汽車出口29.7萬輛。
過去三年,中國汽車出口額分別為601億美元、1016億美元、1174億美元,占中國總出口額比例從2022年的1.7%提升至2024年3.3%。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1700萬輛,同比增長25%。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200萬輛,連續十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總銷量的7成。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十強里,除了特斯拉,估計其他車企都是中國的。而且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對世界的增量貢獻度高達93%,英國、巴西、美國都是2%,俄羅斯1%,整個世界新能源車總體的增量貢獻基本就是在中國。
同時,中國2024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40.9%,較2023年提高9.3個百分點。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5.8%。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占新能源汽車比例為60%;插混汽車銷量占新能源汽車比例為40%。
為什么傳統車企做不好電車?
福特汽車CEO抱怨的軟件問題,并不是傳統車企做不好電車的主因。
汽車本來是純機械產品,后來隨著燈光、空調、座艙娛樂等功能加入,電子電氣系統越來越重要。早期汽車電子電氣架構處于模塊化階段,一個功能對應一個ECU硬件;之后發展成為功能集成階段,一個ECU硬件集成多個功能。
電動車發展初期,域集中式架構誕生,進一步提升了ECU集成化水平,比如最經典的博世架構,將整車分為動力域、底盤域、座艙域、自動駕駛域和車身域等五大域。直到現在,大多數電動車還是以域集中式架構為基礎,來實現跨域融合和控制。
特斯拉則開創了中央域控制器階段,由中央域對不同區域ECU及其部件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高度集成的“軟件定義汽車”。比如Model3的中央域控制器采用Autopilot(自動駕駛) +IVI(信息娛樂系統) +T-BOX(遠程信息處理器)三合一計算平臺,再引入BCM-F/L/R 三個區域控制器,實現整車控制。
特斯拉作為全球電動車的出山鼻祖,其在電子電氣架構、整車制造、自動駕駛系統等方面,都具有劃時代引領作用。但國外其他車企,尤其是傳統汽車巨頭們,在電動汽車控制系統上都落后很多。
全球第一車企豐田的電動汽車在市場上都拿不出手,而全球第二、第三的兩大巨頭大眾和Stellantis集團,則還要從中國造車新勢力身上學習智能化和電動化技術。
Stellantis集團斥資15億歐元,購買零跑汽車20%股權,成為零跑汽車第一大股東。看中的就是零跑全棧自研的智能化和電動化新能源技術。
大眾汽車投資7億美元入股小鵬汽車,也是想把小鵬的電動汽車平臺、智能座艙和ADAS軟件,用到大眾的電動車上。小鵬汽車已經接管了大眾中國幾乎全部電動車型的電子電氣架構。
傳統汽車巨頭們看起來好像對電動汽車完全不知道從哪下手。但國內連造車新勢力里實力較弱的零跑汽車,都宣稱具備全域自研自造能力,業務范圍涵蓋智能電動汽車整車設計、研發制造、智能駕駛、電機電控、電池系統開發以及基于云計算的車聯網解決方案。
其實傳統汽車巨頭們缺的并不是錢,直到現在他們每年的研發費用仍然遠遠高于中國汽車企業。福特2023年研發投入約603億元人民幣,也領先比亞迪很多。
傳統汽車巨頭們做不好電車的主要原因與供應鏈高度綁定,難以抽身。就像當年的諾基亞,明知道智能機是未來,是趨勢,但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沉沒。傳統汽車巨頭原來的研發體系,要切換到電車上,也需要重新搭建架構、團隊,甚至淘汰許多員工,轉型還涉及巨額的資產重組。
以大眾為例,僅在德國就有數十家工廠,以前的燃油發動機生產線、技術工人、甚至物流體系,要遷移到電車上非常難。光這些沉沒成本,對這些傳統車企來說,就是不可承受之重。而德國那些零部件廠商,大部分還都是家族企業,可能幾十年上百年都在一個小鎮上生產簡單的一種零部件,提供給大眾這些的車企。
如果失去大眾的訂單,這些零部件廠商馬上就會陷入破產境地,他們所在的小鎮,居民們也會失去經濟來源。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由于城市多樣性強,企業很多,一家公司破產,員工可以去其他公司再就業,但歐美國家由于長期的去工業化,很多城市工廠就剩下那么幾家,或者一個小鎮也許就那么一家工廠,工廠破產后直接就會給當地居民帶來巨大的影響,政府都會干預進來。
而且對于傳統車企來說,由于上市已久,一般股權都已經很分散,沒有強力的大股東可以完全控制公司,來發起這樣傷筋動骨的變革。對于高管來說,任期只有幾年,也不愿意做這樣的事。因為轉型電車,從短期來看,必然需要巨額研發投入和資產重組,并產生巨額虧損。
不管轉型能不能成功,這些高管都隨時可能因為公司虧損,而被董事會辭退。所以即便他們知道電動車是未來,可能也只能裝瞎,高管一年數千萬甚至上億的年薪,多拿一天是一天,反正公司也不是自己的,何必去冒著那么大風險力挽狂瀾。說白了,豐田、大眾們不是不想干,而是整個生態圈不允許他們快速調整。
對于豐田、大眾這樣的傳統車企來說,他們過去幾十年建立的供應鏈,完全是為燃油車量身定制的,想要改變,沒那么容易。傳統車企巨頭不僅和供應商們互相參股,利益高度相關,簽訂了長期的供應協議,而且傳統車企的高管和供應商的高管們還都關系密切,很多都是曾經共事多年的同事。大眾的高管可能離職后會去供應商那里擔任高管,供應商的高管可能也會隨時去大眾這樣的車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