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上市的當天晚上,我們收到了300個訂單,一個店就300個訂單,后續更多的人來店里看車,普通的SU7訂單又新增了不少。”上海車展小米汽車展臺上,來駐展的銷售這樣和我說道。
一夜之間單店300個訂單,幾乎相當于上海一家比亞迪4S店近2個月的成績,而大部分品牌的4S店可能需要3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達成300個訂單。而SU7 Ultra是一款售價52.99萬元的電動車,在這個我們時常提及消費降級的時代,這種爆單的表現更令人感到震驚。
SU7 Ultra的爆單,再次把小米汽車和雷軍捧上了神壇,但自此以后,小米汽車的輿論環境出現了急轉直下的情況。
首先是3月下旬,小米SU7(參數丨圖片)被曝“在高速路上碰撞后爆燃致人員傷亡”,一時間將小米汽車和智能駕駛推上風口浪尖;隨后,在SU7 Ultra開始批量交付,網絡上頻現用戶違規超速駕駛的信息,小米在4月下旬推出“灰度OTA”限制最大功率輸出,以“排位模式”來解鎖最大馬力,但這一OTA被用戶所抵制;5月初,用戶質疑小米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和原型車有較大差距,既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也未能產生下壓力,涉嫌虛假宣傳。
5月7日晚間,小米對限制功率和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進行了統一回復,首先是灰度OTA早已撤回,并承認沒有充分征詢車主意見,也沒有做好相關功能的溝通說明;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提供限時改配服務,并對最終選擇碳纖維前蓋以及已經安裝的用戶提供20000積分補償。
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之下,不少車企也出現過疑似“貨不對板”、“倒退式OTA”或智駕事故的案例,但鮮有一家車企能夠像小米汽車這樣,在輿論乃至整個業界引起軒然大波。雷軍和小米出色的營銷功底,為小米汽車帶來了潑天的流量和難尋對手的銷量,但也在遇到問題時,遭遇了巨大的反噬。
回溯小米SU7以及箭在弦上的小米YU7,小米的產品乃至營銷仍舊帶有濃重手機時代的風格。2011年,在通過MIUI烘托良久打出一定知名度后,小米1應運而生。當時的小米1參數性能媲美3000、4000元以上的HTC和三星,價格卻只要1999,雷軍為用戶大幅降低了旗艦性能手機的入門門檻。
在那場堪稱經典的發布會上,與頂流品牌的性能、配置、價格的直接對比,讓小米1一炮而紅。
到2024年,小米SU7橫空出世,但其核心的理念和13年前的小米1并無明顯差距。這款性能、造型都比肩保時捷Taycan、配置甚至遙遙領先的產品,頂配售價也不過29.99萬元,而保時捷Taycan的起售價則是92.8萬元;同樣的故事必然還會再次發生,盡管YU7售價尚未公布,但起售價最多會圍繞在30萬元的區間,而和YU7設計心有靈犀的法拉利Purosangue,起售價大約為498.8萬元。
讓用戶用更低的價格享受更高的產品性能,以及媲美一線頂流品牌帶來的精神愉悅感,是小米在手機和汽車業務初期的共性。
但汽車產品始終和手機有著巨大的鴻溝,在小米手機的歷史上,也不乏英偉達Tegra芯片、高通驍龍888火龍的失敗,但對于用戶的影響,不外乎是手機卡頓,應用不暢;小米龍晶陶瓷到底是陶瓷還是玻璃,并不會影響到用戶的安全;小米的徠卡影像光學系統是否真的能夠排出單反級照片,也不會逆轉大眾市場數碼相機被手機取代的進程。
汽車上每個潛在的問題或者過度營銷,都可能威脅到用戶的安全。當雷軍在發布會上強調小米SU7媲美甚至超過超跑的性能時,用戶可能真的會在普通道路上跑出超過150km/h的時速;當小米發出全國都能用的智駕海報以及Demo視頻時,用戶可能真的會把SU7當做自動駕駛車使用。
流量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帶來耀眼的銷量,也能帶來巨大的危機。
曾幾何時,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被人譽為微博之王。在雷軍、余承東全面入局汽車前,他是汽車圈流量的頂流之一,李想在微博上充滿攻擊性的指點江山和揮斥方遒,總能引起行業、輿論大量的討論。然后在Mega上市之后,這款造型特異的產品,讓李想一度遇到了“墻倒眾人推”的困境。
4月1日開始,雷軍減少了微博發文的數量,汽車相關內容出現頻率也有所降低。
小米汽車終需回歸平凡。
雷軍曾表示,小米汽車的目標是通過15~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公司。
客觀來說,小米汽車的確有這樣的潛力,無論是母公司小米的鼎力支持、雷軍本人的親力親為與巨大流量,都是小米汽車讓其他車企難以復制的優勢,此外,小米汽車在營銷、技術、效率等方面同樣有著打破常規的有效創新,這都是小米汽車能夠從當下混沌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助推器。
在邁向世界前五的歷程中,小米終究要摘掉“保時米”、“法拉米”的帽子,長機艙、小后排的產品也不會成為常態,米粉也難持續為小米帶來巨大增量。
燃油汽車時代,給大眾帶來光環的是有W12發動機的性能巨獸布加迪,但奠定其全球領導地位的,是德國“國民車”高爾夫,中國的“馬路三大媽”朗逸;豐田雖然有著GR系列性能車,但更讓豐田為人所知的,是經典的卡羅拉。
同樣是燃油汽車時代,比亞迪的迪粉數量和忠誠度遠超其它企業,但比亞迪的年銷量長期在50萬輛以下徘徊;如今的迪粉已經難和花粉、米粉匹敵,但比亞迪的年銷量已然向500萬輛邁進,2024年的比亞迪已經成為全球第六大車企。
引領比亞迪快速上升的,自然有其成功的技術營銷和產品攻略,但這背后,是比亞迪刀片電池、電機電控、DM-i混動系統等先進技術,以及先進技術加持下產品力的領先。
對于小米而言,SU7、YU7的造型無疑極具個性,但在同質化的時代下,它們的技術難言領先。同時,產品打開市場和知名度后,小米仍需要以“冰箱、彩電、大沙發”(或者未來用戶的新的核心需求)來入局大眾消費市場。極致的性能的確是加分項,但更大的空間、更好的質量和品質的權重或許會大幅增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