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賽迪研究院的低空經濟定義,是指“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無人駕駛、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這個定義如果放在汽車工業的語境下,可以簡要描述為“車路協同”,是汽車與交通兩個10萬億級產業能否協同的問題。轉換到低空領域,就是“器路協同”,同樣是兩個萬億甚至十萬億級的產業如何協同發展的問題。目前情況下,借助高速公路服務區修建低空起降點和服務點,是發展低空經濟最經濟合理的選擇。汽車和交通兩個大產業,都需要依托新能源、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低空航空器、航路基礎設施的“研產供銷服”產業,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帶動ICT行業發展。在汽車行業有人提出車路云網圖一體化,把百億級的云、網、圖與十萬億級的車、路并列,只是技術思維,從產業發展角度看,顯然只有車和路,云網圖只是上游供應鏈,低空經濟也應該是類似的。
目前吉利、比亞迪、廣汽、上汽、一汽、長安、奇瑞等車企都已經明確開展飛行汽車研發生產,利用汽車行業全球化的研產供銷服體系,降低低空航空器的制造成本,顯然是發展低空航空器的必由之路。至于低空航路應該怎么建設,明顯屬于新基建,目前地面道路交通的數字化、智能化也是剛剛起步,空天地一體化搞新基建成本更低,協同難的問題才是行業組織能夠發揮作用之時。如果靠一家獨大來解決協同難問題,最終會產生更大的問題。如何在體制機制上做好頂層設計,不僅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勝負手,也是無人駕駛汽車時代重構地面交通運輸經濟體系的關鍵。汽車行業與低空經濟雙向奔赴,是必然選擇。
目前看,低空航空器的無人駕駛化還沒有形成共識,雖然億航取得了OC,也就是運營合格證,但那個證書是限定的6架航空器,限定的廣州、合肥起降點之間,限定的白天晴好氣象等嚴苛使用場景。其他航空器、地點、場景,都需要另外再申請許可。目前大多數空域的低空飛行,都是有人駕駛。獲得飛行駕照,按照學生、運動、私用、商用、多人航空、民航運輸等不同等級,難度和成本不等。一個固定翼低空飛行器私人駕駛證需要10萬左右,相比民航運輸的幾十到百萬級可接受,但顯然也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承受的。
小鵬匯天的“陸地航母”的飛行體的生產許可證(PC)也取得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的受理,向量產交付也邁出了關鍵一步。載人飛行汽車的飛行體,能夠量產交付,這個才是低空經濟關鍵一步。畢竟,無論形式如何,200萬級的飛行汽車能夠進入市場,飛行體能夠飛起來,飛行體和汽車合體產品能夠被消費者接受,這才是萬億乃至10萬億級低空經濟的曙光。????
目前美國也只有20萬架通航飛機,駕駛人也就是幾十萬級的,地勤服務人員也只是百萬級。如果我們照搬美國經驗走有人駕駛路徑,既不能解決多數人的交通問題,也不能形成規模化的就業和制造業。雖然無人駕駛路徑技術難度極大,但有望解決多數人的交通問題,也能夠創造規模化的新增就業,這才能夠形成新經濟形態。??
4月23日開幕的上海車展,已經有多個車企在宣傳中談到自家車型采用航空級安全冗余技術。無論汽車還是航空器,實現無人駕駛的感知、決策、執行技術是相通的。包括長安在內的車企,都認同汽車公司未來將成為智能機器人公司,無論汽車還是低空航空器,本質上都是無人駕駛的智能機器人,車企的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可以復用。
目前看,沒有其他制造業能像汽車產業那樣,形成萬人級的全球研發能力,數以千計的供應商管理能力,百萬級的規模化制造能力,更遑論網絡化的售后服務能力。目前用民航標準管理有人駕駛直升機為代表的通航產業,結果是規劃了300個通航機場,實際建成100多個,能夠盈利運營的鳳毛麟角。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擴大運營規模,形成商業模式,這是通過科技創新發展低空經濟的關鍵,樂見汽車與低空的雙向奔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