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價格真的便宜嗎?
對于司機來說,平均一塊錢一公里確實是便宜。但是乘客的體驗卻大不一樣。
最近,一名乘客發帖吐槽,自己在某個自稱經濟、實惠的網約車平臺打車,結果所謂的“經濟”平臺一點都不經濟。這名乘客表示,自己下的這單全程7.19公里,起步價16元,用了優惠券之后花了24.85元,折合3.45元/公里。
明明價格不是很低,但司機卻一路無語,乘客覺得下一秒就要被“拉倒屠宰場”。于是乘客投訴司機,客服退了3.85元。乘客表示,早知道體驗那么不好,就不應該為了雞毛蒜皮的優惠券打網約車,打出租車才是正解。
本以為花錢更省心,沒想到錢花了,還得看司機臉色,越想越糟心。那么問題來了,明明乘客付的也不少,司機為什么擺臭臉呢?有網約車司機算了一筆賬——
這筆訂單看上去乘客付了24.8元,但是用了優惠券又有投訴司機,實際7公里只花了21.6元,平均3元一公里。但是這種第三方的單子抽一點、派單的平臺再抽一點,實際上司機到手才十幾塊錢,就算車輛0成本,也不如鐘點工的收入。
客觀來看,網約車在非高峰時段的價格確實比以前降低了不少,但問題是,對于大多數普通上班族來說,他們的主要出行場景依然是上下班的高峰時段,而這一時段的打車價格下降并不明顯。
這兩年關于網約車的爭論也不少,無論是司機們夏季“拒開空調”,還是“打到臭車”,都是網約車司機在財務壓力下的無奈應對,而“甩臭臉”則是一種對針對低價的情緒發泄。
司機將矛頭對準乘客,乘客就成為了服務上或情緒上的受害者。
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網約車平臺賺走了大部分利潤,導致司機和乘客矛盾加劇。但平臺自身也面臨盈利壓力,減少補貼、提高利潤率后,司機和乘客的不滿情緒更加突出。
于是網約車行業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為了吸引更多乘客、做大市場蛋糕,平臺需要下調價格,但這又導致司機收入減少、服務質量下降,進一步加劇了司機的怨氣和乘客的不滿,市場越來越卷。
網約車行業目前處于一個脆弱的平衡狀態,各方都不滿意,如果2025年還沒有改變,那從司機、乘客到平臺,真的沒有贏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