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中軸(漆畫)
在人類文明的璀璨星空中,北京中軸線猶如一條穿越時空的銀河,承載著中華民族永恒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精神。圍繞著中華文明的實踐過程,誕生了無數文學范例和藝術精品,舉凡詩詞歌賦、翰墨丹青、巧奪天工者,無不閃現著華夏兒女的智慧結晶,散發出恒久的藝術光芒。閩人善藝,唐宋已蔚然成風,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與弘揚,今天已然蔚為大觀,在多個藝術領域皆有不俗成就。而在所有藝術類別中,福州大漆無疑是極其璀璨奪目的,由一代漆藝宗師沈紹安開創的脫胎漆藝術范式,經百余年的傳承與弘揚,早已揚名四海,堪為工藝美術典范。
為傳承中華藝術瑰寶,弘揚中華大漆藝術傳統,近日,由沈紹安漆藝產融基地制作的脫胎漆畫《永恒中軸》在北京正陽門城樓落戶。這幅匯聚了中國大漆純正血統、北京中軸線城市文化、沈紹安漆藝百年品牌以及當代藝術家創新精神的漆畫公共藝術裝置作品,立于北京中軸線正陽門城樓之上,連接起中華古今文脈的傳承。它不僅是傳統漆藝的現代演繹,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易經宇宙觀在當代的一次輝煌展現。
北京中軸線作為古都北京的靈魂和脊梁,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它不僅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更是世界城市史上杰出的城市設計范例之一。北京中軸線上的歷史建筑,記錄著北京城的滄桑變遷,也見證了一個民族曾經的盛世芳華。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曾說:“‘北京中軸線’是逾7個世紀城市歷史遺存不斷累積疊壓的結果,體現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規劃理念的持久生命力。”傳統政治哲學中天地人和的宇宙觀、世界觀、文明觀,這種蘊含生命力的精粹,在《永恒中軸》中得到了藝術的再現與傳承。
在美術史中,北京中軸線的宏偉景象被許多藝術家以各種形式捕捉并永久地定格。例如,明代嘉靖年間的版畫《北京城宮殿之圖》,以古代地圖的縮繪技巧,精細地勾勒出眾多宮殿、衙署、壇廟、城門的正面景觀,生動地展現了明代中期皇城與內城中軸線的建筑風貌。清代畫家徐揚的《京師生春詩意圖》則采用鳥瞰視角,巧妙融合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繪制出一幅生動的皇城內外生活場景,呈現出當時京城居民共慶新春的熱鬧景象。凡此種種,皆生動形象詮釋了北京這座世界名城、中華名都獨特的精神風貌和人文景觀。
隨著時代的變遷,北京中軸線的藝術表現也轉向“人民藝術”,開始聚焦于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現代畫家劉洪寬的長卷《天衢丹闕——老北京風物圖卷》便是其中的佳作,它描繪了20世紀初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筑風貌和市井生活,通過豐富的繪畫語言和技巧,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此外,北京文史館的書畫家金連經、李德福、鄭山麓等人創作的巨幅山水畫《古都攬勝》,以及鄭山麓、鄭雅元的組畫《圖說北京中軸線》,都在繼承中國傳統筆墨精神的基礎上,從各自獨特的視角,細膩地描繪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淀。這些描繪北京中軸線的作品,大多以具象的場景為主線,展現北京中軸線的建筑之美,更折射出這座城市獨有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光輝。
與過去具象描繪中軸線場景的畫作不同,漆畫《永恒中軸》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筑隆福寺的藻井星圖,這是目前已知最早將星空圖作為藻井圖案的建筑,堪稱明清建筑的孤例。藝術家們巧妙地將“星圖”元素融入作品中,以抽象的星宿圖為創作元素,將具有8000年歷史的中國天然大漆髹飾方法,按照星象、易學的方位建構出穿越時空的永恒意象,濃縮了華夏文明充滿詩意與力量的中國氣派,是中國藝術范式的新時代表達。這種創新的表達方式,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文學知識,又賦予了作品一種神秘而深邃的宇宙觀,展現出中國人“借古開今,聯通未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立足于正陽門城樓觀看《永恒中軸》的畫面,亦會讓人聯想到唐代詩人李白曾在《夜宿山寺》中留下“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藝術情境,從而達到借景生情的妙用,這也是作品名稱《永恒中軸》的由來之一。
此外,漆畫《永恒中軸》還蘊含著創作團隊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致敬和對未來愿景的熱切展望。這幅作品高7.8米、寬5.6米,既是對北京中軸線長度的體現,更是對我國56個民族大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寄語。用恒久的大漆藝術來表現永恒的中軸線文化,展現東方文化的自信,也是畫作的重要立意之一。
清華美院教授、漆畫《永恒中軸》藝術總監白明認為,這件大漆作品讓大漆溫潤如玉的特性與代表中國傳統色彩的紅色調共同形成一種充滿熱情、希望的永恒畫卷。為在視覺和觸感上呈現出理想的藝術效果,《永恒中軸》的內容設計更是匠心獨運:畫面主體如同一本打開的巨型圖書,書頁中縫構成一條金色中軸線,環繞著中軸用星象與易學方位構建出完整的星圖,再結合沈紹安家族傳承的脫胎技法,以及描金、貼金、臺花、彩繪等多種髹飾技藝裝點不同的星體,營造出燦若繁星的斑斕景象,悠遠而神秘。在色彩上,畫面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色彩的認知,運用不同程度的漸變紅色調,營造像陽光般溫暖的畫面感,希望由此為人們帶來精神的激勵與情感的慰藉。頂部的朱紅如同旭日東升,中部的橘紅與金色軸線構建出穩重的“中”字,象征著北京中軸與國家文化精神。底部的褐紅則代表著紅土地歷史的深厚沉淀與傳承。觀者佇立于畫前,仿若即將打開北京中軸線上的星際之門,穿梭時空,去感受中華文明的輝煌與燦爛。
這幅作品不僅傳達了文化自信,也體現了中華文明與現代世界的緊密聯系。在白明的設計思想與黃寶賢的具體技術指導下,創作團隊通過不斷實驗,將沈紹安家族的各種傳統工藝融入畫面中,為這幅作品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沈紹安家族作為中國近代漆藝的代表,將源自中原古寺佛像的夾纻工藝融入閩人日常生活,創制出屬于閩地的脫胎髹飾技藝,讓“沈紹安”這一近代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漆文化符號在世界舞臺綻放,其傳承和創新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尊重,也是對文化自信的彰顯。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漆壁畫就一直在我國大型建筑公共空間的裝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永恒中軸》的創作,沒有選擇傳統繪畫的具象描繪形式,而是以更符合中國人浪漫的、具有想象空間的抽象形式來傳遞情感。如果說過往在大型建筑公共空間描繪具象地方風土人情的方式是那個“車、馬、郵件都慢”時代的一種情感寄托,那么今日的漆畫《永恒中軸》就是在互聯網快時代播撒下的一顆種子,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講述了一個關于時間、空間和文化傳承的故事,為觀者提供了一次穿越古今、探索未來的藝術之旅。
作者系福建商學院講師、福建省美協漆畫藝委會委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