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服從功能?差不多得了。
玩兒抽象,最怕遇到天賦型選手
當前這個形勢下,人們一言不合就玩兒抽象:
問題是,玩兒抽象,也分段位,有人裝抽象,結果四不像:
有人裝抽象,結果出洋相:
玩兒抽象的努力型選手,最怕遇到天賦型選手。
韓國設計師Jinil Park就屬于后者。
老規矩,先上圖,前方多圖預警,里面混有手繪草圖:
如果不是因為有的設計涂上了彩色,你的眼睛很容易被騙,這明明是草圖嘛,仔細一看,才發現,這是用鋼絲做成的家具,換個背景,可能就更清楚了:
看看局部,就更清楚了:
這位設計師從輕松手繪的草圖中獲取靈感,從最基本的線條出發,用不同粗細的鋼絲,把自己最喜歡的平面草圖,做成3D實物家具,完成了跨次元的穿越。
先說我的第一印象,讓我想起小時候掏過的鳥窩:
我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掏過鳥窩,有沒有被鳥爸爸鳥媽媽抽過嘴巴:
那種原始粗礪的、名副其實的偷感,讓人終生難忘,每次提起,都是滿滿回憶殺。
除了童年鳥窩,這些設計還讓我想起《權力的游戲》里面的鐵王座:
簡約,但霸氣側漏:
痛,來自屁股
顯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樣的設計風格,都喜歡這樣的 表達形式。
雖然但是,也有人喜歡:
痛,來自屁股:
還挺好:
這些設計不夠溫飽:
建筑生嚇暈:
行刑套餐:
會把毛衣掛壞:
會勾住褲子:
犯人坐上去就招了:
如坐針氈:
這個世界太潦草:
家具還是刑具:
好特別:
跟鐵絲花瓶很搭配:
丑:
cue鐵王座:
我給設計師的vs設計師給我的:
戳屁股:
開眼了:
真抽象:
以前叫學徒手藝,現在叫藝術品:
卡腳趾:
好有趣:
屁股上全是洞洞:
牛馬人專屬:
蛋疼:
很有表現力:
好有創意:
像3D打印筆畫的:
很潦草的人生啊:
最近流行一句話:這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草臺班子。
我挺喜歡這句話,倒不是消極地喜歡,也不是喜歡它的消極。
而是喜歡這句話傳達出來的松弛感,和釋然:這世界本來就沒那么完美,沒那么百依百順,順風順水,磕磕絆絆、出點小狀況,都很正常。
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沒有風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
就像這些用鋼絲做成的家具。
形式,不必服從功能
Jinil Park設計的這些草圖家具,我想到被設計圈奉為圭臬的一句話:形式服從功能。
我有不同看法。今天就來聊聊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有多少道理?
“形式服從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是設計和建筑領域的一個經典理念,由美國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
圖:美國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維基百科 下同
他在1896年的文章《高層辦公樓的藝術》(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中首次系統地表達了這一觀點。
保誠大廈,也稱為擔保大廈,紐約州布法羅,1894 年
這一理念成為現代主義設計的核心原則之一,深刻影響了后來的建筑、工業設計以及藝術領域。
“形式服從功能”這一理念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正值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高峰。建筑技術(如鋼結構和電梯)的快速進步,為高層建筑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沙利文提出這一理念的背景是:
工業化帶來了新的建筑材料和技術;
城市化進程加快,需要更多實用的建筑;
社會對效率和功能性的重視程度提升。
路易斯·沙利文強調,建筑的形式應該直接反映其功能需求,而不是簡單模仿過去的裝飾性風格。這是對新古典主義等注重裝飾美學風格的一種反思,旨在讓設計更加實用和適應工業時代的需求。
延伸一下適用范圍,翻譯成現在的大白話,就是,好的設計,應該首先考慮功能(舒不舒服、結不結實、是否環保、經濟性等),然后再考慮形式(好不好看、美不美、帶來的感受等),當兩者發生沖突時,要放棄形式,功能優先。
那么,形式是否必須服從功能呢?
實際上“形式服從功能”在現代設計中的意義已經被擴展和重新審視。
1??形式與功能的平衡:
單純強調功能可能導致形式的單調,失去美感;
此外,過度關注形式則可能忽略使用者的真實需求,造成“花架子”的現象。
2??以用戶體驗為核心:
現代設計更多強調“以人為本”。形式和功能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例如,蘋果的設計強調簡潔美學,但這種形式并不是無意義的裝飾,而是提升用戶體驗的重要工具。
3??情感設計:
形式能夠傳遞情感和文化價值,讓人產生共鳴。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好的設計既要解決實際問題(功能性),也要滿足用戶的審美需求(形式)。
4??文化和藝術層面的價值:
形式本身可能超越功能,成為一種藝術表達的載體。
例如,很多現代建筑或藝術品的設計并不是完全為了功能性,而是為了表達某種觀念或文化符號。
萊茵河畔威爾的維特拉消防站(1993 年)。哈迪德的第一個建筑群。
所以,形式和功能一樣重要,都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只要讓人感到幸福、愉悅,形式和功能都只是一個工具。
“形式服從功能”是一種歷史性的理論,在特定的技術、文化背景下有其指導意義,而現代設計的目標更加綜合化,是為了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傳遞情感和美感。
人生,需要一點潦草
聊完形式與功能的問題,那么在實際設計中,如何找到形式和功能的平衡點呢?
首先,你沒辦法預判形式與功能的平衡點,只能通過試錯,去發現打動人的好設計,而不是提前計劃。
設計更像是一個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而不是按照固定公式推導出的結果。
宮崎駿在設計龍貓時,最初只是隨手畫了一些草圖,通過不斷調整和試驗,最終創造出了這個讓全世界觀眾都感到溫暖的角色。
這個過程中沒有預設的平衡點,而是通過直覺和反復嘗試找到了打動人心的設計。
另一個例子是 Airbnb 的logo設計。他們嘗試了數百個方案,最終選定了現在這個融合了位置標記、心形和"A"的標志。
這個設計不是通過理論推導出來的,而是在大量實踐中發現的。
這種試錯和探索的過程特別重要,因為:
人的情感反應很難預測,往往需要實際體驗才能感受;
好的設計常常來自意外的發現和靈感的迸發;
不同的使用場景可能需要不同的平衡點。
說到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人、打動人,而人的感受是很難用理性的框架去完全概括的。
這也是為什么設計需要保持開放和靈活的心態,愿意去探索和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設計需要也需要潦草一點,正如因潦草而精彩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