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自由人報》1月9日文章,原題:“吃完你的飯,否則沒有甜點”:兒童飲食,一場沒有盡頭的斗爭
在法國,圍繞兒童飲食的責任感和教育使命,使得每一頓飯都變得充滿挑戰。一邊是父母希望孩子吃得健康平衡,另一邊則是孩子挑食、厭食、“突發奇想”的飲食習慣等問題不斷考驗著家長的耐心。家庭晚餐似乎成為了責任與教育的戰場。是否應該妥協孩子的飲食偏好?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對某些食物的抗拒,遠離單一的飲食選擇?如何讓孩子的飲食更為多樣化?對此,家庭、營養學家和心理學家紛紛聚焦兒童飲食教育以尋找答案。
家庭用餐之道
不久前,住在法國東南部蒙特利馬的貝阿提斯一家就經歷了飲食觀念的挑戰。她的兩個孩子相繼宣布成為素食主義者,而父母卻是傳統的肉食者。貝阿提斯選擇尊重孩子的飲食偏好,同時通過補充蛋類、奶制品和堅果來保證營養均衡。最終,孩子們在半年后逐漸重新接受了肉類。她坦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解和尊重彼此的選擇,這也讓家庭關系更加融洽。”
對于多數孩子來說,飲食問題并未達到病癥的嚴重程度。但家長與孩子之間圍繞“吃不吃”的爭執卻屢見不鮮。“嘗一口吧!”“我不喜歡!”“你連嘗都沒嘗!”——這樣的對話在餐桌上無處不在。營養學家薩弗強調:“愉快和輕松的用餐氛圍對孩子的飲食學習至關重要。如果強迫孩子嘗試新食物,他們可能會將味覺與恐懼或厭惡聯系起來,從而影響長遠的飲食習慣。”
游戲中感受食物魅力
蔬菜的苦味是兒童飲食的難點之一。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多的蔬菜,部分家長會選擇將蔬菜悄悄融入菜肴中。然而這種方法也引發了爭議。有些人認為,隱藏蔬菜并不能幫助孩子真正接受這些食材。
研究表明,孩子需要通過反復接觸才能逐漸接受某些食物,例如辣椒。家長應在烹飪時與孩子分享,而不是強迫他們一次性接受大量新食材。如果孩子不喜歡魚或西蘭花,家長可以將其少量擺盤,并反復嘗試,以保持用餐的和諧氛圍。
兒童烹飪書作者吉杜克也更傾向于公開教育的方法:“孩子需要直接接觸食材(如圖),從外觀、觸感到味覺,逐步了解食物的特性。比如,讓他們親自挑選蔬菜或通過食物造型游戲增添趣味性。”她建議通過創意烹飪激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例如用烤南瓜作為蛋盅,讓孩子在游戲中感受食物的魅力。
關注飲食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一種被稱為“回避/限制性攝食障礙(ARFID)”的病癥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該病癥表現為對某類食物的極端拒絕,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特別是在自閉癥患病兒童中較為常見。薩弗認為,兒童拒絕某些食物(尤其是肉類)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與動物倫理、飲食掌控欲或心理創傷有關。
過于嚴格的飲食控制或不健康的飲食理念可能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有些家庭在晚餐中完全避免攝入碳水化合物,或無意間將對體型的焦慮傳遞給孩子。這些行為都可能成為飲食障礙的誘因。
心理醫生林戈提醒道:“飲食障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長應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帶有批評性的語言,例如‘你變胖了’之類的評論。這些無心之語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從教育到心理,兒童飲食問題既復雜又敏感。但無論家庭還是社會,都可以通過營造輕松的用餐氛圍、鼓勵孩子嘗試新食材來幫助其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正如一位家長所說:“與其糾結于盤中的食物,不如享受陪伴與分享的美好時光。”(作者瑪麗-伊芙·拉卡斯,岳雯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