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濤
趕鴨子上架學理發
1972年12月,我告別家鄉父老、懷揣青春夢想,光榮參軍來到賀蘭山綠色軍營,成為步兵五十八團二營六連的一名戰士。光陰似箭,歲月如歌。轉眼間,我離開部隊已經整整45周年了。穿越時空隧道、回眸青年時期那段軍旅生涯,就如同夜空中最耀眼、最明亮的星星。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為自己以后的生活指明了前進方向。也正是這段難忘的軍旅生活,讓我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保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經過幾年的艱苦鍛煉,使我從無知的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名鐵骨錚錚的合格軍人。
當年,我與所有新兵戰友一樣,年輕氣盛、好學上進,處處都洋溢著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奮發向上的工作姿態,努力讓火紅的青春年華在軍營綻放。3個月艱苦緊張的新兵訓練剛剛結束,由于我整體表現突出、工作積極肯干,深得連首長和班排長好評,隨即被選到連部當了理發員。
當時,我們部隊連隊除軍械員兼文書、通信員、司號員、衛生員、給養員、炊事員、飼養員外,還有理發員,被干部戰士親切地稱之為“八大員”,屬于連隊的“高大尚”崗位工種;而團以上機關單位再加上勤務員、駕駛員,則被稱作“十大員”。“八大員”中,只有理發員和飼養員不是專設崗位編制,一般由連隊自行選拔優秀戰士專職或兼職擔任。
當接到讓自己當理發員的通知后,我心里是高興與糾結共生、激動與擔憂同在。這充分說明連首長對我很是信任。能在他們身邊工作,受教機會多、進步提高快。但是,我入伍前從來沒有摸過理發工具,更沒有給別人理過發。讓我干理發員真如同天狗吃月亮、花貓吃漿糊,感覺無從下口、下爪?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為此事,我愁容滿面、心事重重。恰巧,當年陜西乾縣70年老兵、文書(軍械員)馬健是我的直接領導。他是典型的北方漢子和比較講義氣的人,工作能力過人、工作膽大心細、平日勤奮好學、辦事嚴謹細致,是一位處處關心戰友、事事樂于助人的好班長。他看出我的心思動蕩并及時找我談心,對我給予開導。
他讓我放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振作精神、克服畏難情緒,要像雷鋒那樣“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做一顆永不生銹的鏍絲釘”,并送我一本《雷鋒日記》讓我認真學習。這本《雷鋒日記》,也成為我在部隊業余時間學習的主要讀物。我敬慕雷鋒同志令世人稱羨的事跡與作為,他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出了不平凡的壯麗人生。從那時起,我把雷鋒作為自己終身學習的榜樣,把雷鋒精神當成自己前行的座右銘,時刻用雷鋒精神去鞭策激勵自己。
馬健老班長的一席話至誠至深,讓我很是感動,思想上也豁然開朗。選定我做理發員,是連首長對我的重用。面對這個“角色轉換”,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心中的責任與肩上的使命。理發員,是連隊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組成。崗位雖小,但責任不可小覷。再小的崗位、再不起眼的工作,也有它的價值閃光點。于是,我暗下決心,克服畏難情緒在干中學習、在實踐中探索。為了解基礎知識、盡快掌握基本技術,我周末專門請假乘車去石炭井新華書店,買回一本《理發技術專業圖解教程》。
除利用業余時間如饑似渴地學習模擬外,還得到馬健等老班長和新老戰友們做我學習的堅強后盾。他們給予我信任和鼎力支持,主動當我學習、練習理發的模特,讓我從他們的頭上開始學理發、練手藝。這樣一來,我學習理發技術的信心倍增。戰友們甘當人梯的無私奉獻精神令人感動、催人淚下。他們還多次鼓勵我說:“王濤戰友你別擔心,理不好沒關系,大家不會怪罪你,萬事開頭難嘛!戰友們都信任你,你慢慢練習,熟能生巧,時間長了就能練出手來。”也有的戰友用幽默的話語鼓勵我說:“大膽推、放心剪;一定要堅信,咱理不好,還理不壞嗎?實在理壞了,咱就地來個“精兵簡政”,直接進入大光頭整改階段。”
軍人是一種特殊職業,肩負著保家衛國、搶險救災等多重重要使命,所以對發型有諸多硬性規定和特殊要求。《內務條令》中規定:“軍人的頭發應當整潔。男軍人不得留長發、大鬢角和胡須,蓄發(假發),不得露于帽外,帽墻下長發不得超過1.5厘米。”作為軍人,在發型上必須遵守條令條例。當然,年輕官兵都愛美,都想有一個既干凈利落、又陽光帥氣的發型,既符合軍容風紀要求,又達到美觀時尚大方。
雖然說,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但對理發員的技術是一個嚴格考驗。我想,既然被命運安排到這個崗位,我就不能辜負首長和戰友們的信任。我一邊看教材,一邊在戰友們的頭發上練起。剛開始,我手里拿的推子、剪子、梳子根本不聽我的使喚,好像是故意與我作對的調皮鬼,老是剪不到我想剪的頭發;推子有時夾頭發,理出來的頭發深一道、淺一道。記得第一個接受我理發的,就是文書馬健。由于緊張我陣陣手忙腳亂,雖費盡心思卻還是把他的頭發剪得七長八短,有的地方就像被狗啃過似的,整體發型奇丑無比,看得連我自己都忍不住想笑,心里覺得很過意不去。
可是,他毫不在意地說:“你剛開始學習,不管發型理得多么難看,我都不會有半句怨言,我全力支持你。”還有范永成、周志鵬、楊志峰等老班長多次鼓勵我說:“你這不慢慢的就會剪了嗎?比之前那亂糟糟的樣子好看多了。”聽了多位老班長們的鼓勵,我心里踏實了許多,并在心里想,戰友們這么理解我、支持我,我一定要下功夫學會練精這門技術為戰友們更好服務,把戰友們個個都打扮得英俊瀟灑些。
就這樣,不論周日休息、還是晚上自由活動時間,只要有戰友讓我理發,我心情都很激動,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們。慢慢地,我開始拿著推子、剪刀、梳子、圍布等理發工具,深入到每個班排為戰友們理發,時間長了,也摸索掌握了一些經驗和技巧。比如某個戰友頭頂的頭發比較厚,就用牙剪打薄一下,上手熟練程度得到了提升;我使用梳子的角度老是把握不好,修剪不到位的區域時怎么站才比較順?我體驗出左手拿梳子、右手拿推子,左手小拇指和無名指墊在頭上防止手抖,大拇指和食指抓握梳子尾部,以梳背為著力點順時針修剪……
連隊駐地馬蓮灘地處賀蘭山腳下,遠離城鎮,交通十分不便。加之每個周末外出人數受限,戰友們專門請假外出理發是不現實的事。所以,連隊理發員就地、及時開展優質服務,解決外出理發不方便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歷經千百次的實踐和探索,我的理發技術收獲了“水漲船高”般的理想進步,逐漸得到戰友們的認可與信賴。雖說連隊理發員是兼職崗位,平時必須全程正常參加參加連隊的執勤、訓練、施工、學習等任務;只有到周末、節假日、自由活動時間,才是理發員“大展身手、亮藝炫技、施展才華 ”的最佳最累時間。我有時參加完一天的訓練或施工還沒緩過勞累勁來,就要立刻開始為找上門的戰友們理發了。雖說苦點累點,但我毫無怨言。因為能在戰友頭上展現自己的技能,能為戰友們塑造良好軍人形象、改變精神面貌做出一點點奉獻,我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所以,也越干越有滋味。
每當戰友們理完發看著鏡子里的自己驚訝地說:“哇!老戰友,你的手藝不錯,我以前從來沒有這么帥的發型。”我聽著心里美滋滋的并笑著回答說:“哪里、哪里,我還是初學階段,都是戰友們支持鼓勵的結果,得好好謝謝戰友們對我的信任。”從那以后,戰友們都喜歡找我理發,夸我能根據每個人的臉型、發色等特點設計發型,而且動作輕柔、手法細膩。我心里明白,在連隊這個特殊的大家庭里,戰友們情深義長、團結一致,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共同成長進步。在大家鼎力支持的背后,展現出戰友之間無盡的深情、有力地信任與支持。正是這一切,才讓我取得了一點進步。也讓我深刻感悟到:“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執著敬業精神,對于理發員是何等地“門當戶對”與至關重要。
當年,我在連隊雖然只干了短暫幾個月理發員,但那段經歷卻讓我難以釋懷。雖然脫下軍裝幾十年了,這段經歷永遠留在我心里,成為我人生中一段彌足珍貴的回憶。每當回想起那些日子,我就會想起戰友們的鼓勵,仿佛又聽到了老班長和戰友們對我的鼓勵聲和看到他們對我的信任與贊許的眼神;每當我腦海里閃現出這些往事,心里就會感到無比溫暖和幸福。我想,這也是真正的戰友兄弟情義吧!
回憶軍營我深深體會到:在賀蘭山軍營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校、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戰友們真心相待、相互支持,忠于職守、履行使命,在苦與樂相互交融的軍旅生活中留下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也取得一番番意義特別的珍貴精神收獲。軍營生活記憶里的點點滴滴,還有有許多值得回味,雖然離現在已經很遙遠。但是,時常會喚起我對老班長、老戰友們和軍營生活的無限懷念,并永遠把這份溫暖長存在心底。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究
作者王濤 祖籍湖南慈利,1954年1O月出生,1972年12月由山東臨沂入伍。1974年7月入黨,歷任陸軍二十師步兵五十八團二營六連戰士、理發員、衛生員、班長,1979年3月退伍,先后在臨沂市市直多家醫院工作,任放射診斷醫師、影像診斷主治醫師、影像診斷副主任醫師等。2014年11月退休。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鞏天寶
本文編輯:徐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