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運動醫學事業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眾多運動醫學工作者在繼承以往成就的基礎上,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在多個關鍵領域斬獲了杰出的成就。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中國運動醫學界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也為全球運動醫學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一、臨床診療技術的革新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王健全教授與王成教授團隊完成了近1000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大規模回顧性隊列研究和5年臨床隨訪,還將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和其對膝關節功能的滿意程度相結合并計算改善百分比,相關文章已發表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為膝關節主觀功能評分的評價提供了創新性的工具,并為膝關節主觀功能評分的術后統計分析賦予了更多臨床意義。
髖臼軟骨剝脫一直是運動醫學領域的治療難題,其復雜性和難以治愈性給醫生和患者都帶來了巨大挑戰。2024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徐雁教授團隊帶來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他們原創性地研發出髖關節鏡下軟骨釘固定技術,成功實現了髖臼軟骨剝脫的有效鏡下治療。這一技術在后續的動物實驗中通過MRI及組織學評估,證實了其上調SOX9及聚集蛋白聚糖表達、促進蛋白多糖沉積、有效促進剝脫軟骨愈合的顯著效果。與僅接受簡單軟骨清理術的患者相比,采用關節鏡軟骨釘固定治療的患者疼痛明顯減輕,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的患者可接受癥狀狀態(PASS)達成率更高,MRI檢查顯示愈合率也顯著提升。這些臨床成果已發表于Arthroscopy,為髖臼軟骨剝脫的臨床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手術方案和堅實的理論支撐。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箭教授通過研究報道了一種結合解剖重建內側髕股韌帶和脛骨結節轉移手術技術在治療青少年髕骨脫位中的臨床和影像學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成功改善了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術后無髕骨再脫位發生,且無顯著的畸形或軸向偏差,相關成果發表于Arthroscopy。
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世益教授團隊牽頭研發的中國首款人工韌帶于2023年5月正式上市,這是華山醫院首例三類醫療器械研發成果轉讓、產學研醫結合的成功案例,也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并掌握核心技術的人工韌帶,該韌帶已于2024年4月成功進入集采,為中國自主產權的運動醫學代表性產品之一。
▉二、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蔣青教授團隊發現了骨腦軸代謝紊亂加速病理狀態下認知功能損傷的新調控機制。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骨質疏松可加速認知功能衰退,為臨床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這一發現對于推動神經科學與運動醫學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Metabolism。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戴雪松教授團隊運用多種先進的材料學手段與力學分析方法,從物質科學視角解讀了人體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股骨和脛骨附著點的多尺度組裝結構及其潛在力學機制。他們首次探討了人類ACL股骨和脛骨附著點的復雜結構和力學特性,為設計仿生軟硬界面材料以及重現原生韌帶止點獨特屬性的組織工程方法提供了精準模板,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這一研究有望最終改善骨科手術和運動醫學中的患者治療結果,為未來運動損傷的臨床治療及組織工程修復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周兵華教授團隊的研究聚焦于自體筋膜岡上肌肌腱重建術后的筋膜-肌肉愈合界面組織。他們發現,這種愈合界面組織與生理肌腱-肌肉界面相似,且生物力學效果更好,能夠承受更大的機械應力。這一研究成果為運動損傷后的肌腱重建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研究成果發表在Arthroscopy。
▉三、組織工程修復技術的創新
在組織工程修復領域,中國的運動醫學工作者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展。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辛教授團隊設計出了一種基于透明質酸和磁性羥基磷灰石微粒的超順磁性復合水凝膠支架。這種支架作為體內動態可監測的診療平臺,不僅具有優異的骨軟骨修復性能,還可通過MRI實現無創監測。這一研究成果為臨床骨軟骨損傷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此外,張辛教授團隊還提出了一種用于修復骨軟骨缺損的可降解壓電導電集成水凝膠支架。該支架通過結合壓電脫細胞細胞外基質和導電明膠,構建了差異電勢梯度,實現了骨和軟骨的雙相分化修復。體內外實驗表明,該支架能有效促進骨軟骨再生,相關成果發表于Advanced Materials,為臨床骨軟骨損傷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則在前交叉韌帶重建領域進行了創新研究。他們利用磁控濺射雙離子順序釋放涂層技術對PET人工韌帶進行了表面改性。通過鎂和鍶離子順序釋放,有效促進了移植物的血管生成、神經再生及骨整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這一研究為ACL重建的移植物選擇與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推動前交叉韌帶重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四、干細胞治療方法的拓展
干細胞治療在運動創傷領域的應用展現出廣闊的前景與潛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呂紅斌教授團隊對比研究了骨骼干細胞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對肩袖腱骨界面愈合的效應。他們發現,骨骼干細胞在促進腱骨界面愈合方面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具有更為顯著的治療優勢。這一發現為腱骨界面損傷后的細胞療法以及組織工程的種子細胞提供了更佳的選擇。同時,呂紅斌教授團隊還提出了利用低強度脈沖超聲預處理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促進腱骨界面纖維軟骨再生、減少肌肉脂肪浸潤的新方式,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這一新方式有望促進腱骨界面損傷后的修復再生,為干細胞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五、運動醫學下基層與黨建工作的推進
為進一步提升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全委會黨支部成員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王健全主任委員在全委會黨支部會議上重溫了獨庫公路喬爾瑪革命烈士陵園所體現的堅韌不拔、勇于犧牲和愛國主義精神,并帶領大家深入地了解烈士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增強了愛國情感和責任感,這些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人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激勵著大家繼續為運動醫學事業奉獻。
在推動運動醫學發展的同時,中國的運動醫學工作者也積極響應國家健康扶貧號召,將運動醫學的優質醫療服務帶到了基層。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秉持著“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先后赴貴州省的黔西市、臺江縣、龍里縣、六盤水市等地開展巡診、義診活動。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市及澤普縣開展巡診、義診活動,并舉辦相關學習班。
此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主任王洪教授還參加了千院萬醫“組團式”醫療幫扶進基層活動,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人民醫院開展了大型義診、授課培訓、學術交流、帶教查房等醫療幫扶活動。
▉六、運動醫學專科醫聯體的成立與發展
為了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推動體醫融合戰略、保障全民健康事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專科醫聯體在2024年正式成立。醫聯體由34家常務理事單位和261家理事單位組成,涵蓋了眾多優秀的運動醫學專家和醫療機構。
在成立大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專科醫聯體理事長王健全教授詮釋了醫聯體成立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學科規范化建設及研究熱點。他倡導醫聯體理事單位之間應團結互助、共同繁榮,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推動體醫融合戰略、保障全民健康事業作出顯著貢獻。
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
執筆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 徐雁 王健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