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鋼橋曾是天津的一座著名橋梁,其連接河北區中山路和紅橋區大胡同,南運河在這里與子牙河匯合,成為海河,這一帶也被稱為三岔河口,是天津衛的發源地。所以早在金天會十二年(1134),這里就建造了石板橋。
清末,這里有一座木浮橋,因連接窯洼一帶,被稱為窯洼木浮橋。光緒二十七年(1901),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將直隸總督的辦公室從保定挪到了天津,稱直隸總督署,位置就在木浮橋北側的原淮軍海防公所內。兩年后,又建設天津北站,打通從北站到直隸總督署的道路,稱大經路(中山路)。
金鋼橋公園里的老橋模型
金鋼橋舊照
同年,又將原窯洼木浮橋,改建成雙葉承梁式鋼架橋,因是鋼結構,故稱金鋼橋。橋長76.20米,寬6.45米,下分三孔,中跨11.60米。橋臺用條石砌筑,橋面鋪木板,可以開啟。但建后不能載重。
1924年,聘請法國設計師設計,美國施特勞開啟橋公司承包,建造了雙葉立轉式電力開啟橋。橋長85.80米,寬17米,兩旁各有2米寬的人行道。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插入河底,距橋面24.4米,可以從中間用電力操縱吊起開成八字形行船。仍然沿用金鋼橋的名字。
新橋建成后,老橋就不再通車,成為便橋,1927年因待修停用。1942年,侵華日軍將橋梁拆除制造軍火,僅剩下四座橋墩。1981年為緩和金鋼橋上交通擁擠堵塞,又利用舊橋墩整修加固,建成鋼架便橋,未用多年又廢棄。
金鋼橋曾是天津市區著名的鋼鐵開啟橋,但是隨著歲月流逝,橋體逐漸破敗。進入上世紀90年代,則直接被拆除,成了破壞文物的典型案例。相關部門甚至沒有向后來的金湯橋一樣,再制作一件贗品擺上去,而是直接建造了一座“大眾臉”的彩虹橋。
新橋仍沿用“金鋼橋”的名字,1996年11月建成通車。全長634米,主橋為雙層三跨連拱拱橋,下層橋利用舊橋墩改建為箱梁橋,車行道寬14米,兩側人行道各2米。上層橋采用三孔中承式無推力拱橋結構,全長600米,寬15米,為機動車道。新橋固然不丑,只是同樣的造型,在國內還有很多。(津507,寫于2024年3月8日)
本頁圖片、文字、視頻為“烏何有之鄉大樹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搬運或他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