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二世而亡”,取代秦王朝的則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的西漢王朝。自西漢王朝開始,中華帝國進入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繁榮時期。漢朝的統治也使中國人和漢人幾乎劃上了等號,“漢人”和“漢字”的說法一直沿用至今。僅此一點,便可見漢朝對中國歷史影響之深遠。
漢高祖劉邦
劉邦僅比秦始皇小三歲,兩人均出生在戰國末期。在秦始皇當政時,劉邦僅是江蘇沛縣的一個小亭長,屬于社會底層之人。他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趁勢起義,加入到了反秦的隊伍之中。
各路反秦隊伍的盟主楚懷王曾與諸將有約:“先入咸陽者,王之。”意思是誰先攻克秦朝的都城咸陽,就封誰為秦王。當時反秦人士的考慮是,滅掉秦朝之后再恢復到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體制,六國各自復國,秦朝的土地和人民則封賞給攻克咸陽的將領。
劉邦率軍西進攻秦,項羽率軍北上救趙,兩路大軍從不同的方向進攻秦軍。結果,劉邦于公元前206年首先攻入秦都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按照約定,劉邦此時應該被封為秦王。可是,項羽憑借強大的武力推翻了“懷王之約”,重新分封諸侯,將劉邦封在了蜀地,名為“漢王”,而項羽自己則自封為“西楚霸王”。
項羽分封天下諸侯
不久,劉邦發兵進攻項羽,歷時四年的“楚漢相爭”就此開始。在戰爭的初期,劉邦在軍事上并不占據優勢,但劉邦善于使用人才,他的團隊中有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奇才。這些人集合一處,項羽顯然不是對手。最后,雙方的軍隊在淮河岸邊的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內)展開決戰,項羽戰敗,突圍后逃至烏江岸邊自盡,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楚漢之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國號漢,他聽從張良的建議,定都長安,西漢王朝就此誕生。
劉邦出身底層,跟著他打天下的大部分人也是草根階層,所以西漢創建之初是一個徹底的平民政權。草根出身的君臣在當時無力重建一套政治運作體系,所以只能因陋就簡,“漢承秦制”。不過,漢朝人吸收了秦滅亡的教訓,“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知道治理一個大帝國不能一直采用戰時體制,不能用法家那套嚴刑峻法的方式治理國家。于是,西漢初期以道家思想作為治國理念,提倡“無為而治”,用“黃老之術”治國。這種理念一直沿用到文帝、景帝時期,創下了“文景之治”的美好局面。
權力分配方面,劉邦剛剛建立漢朝的時候,自己當皇帝,也封功臣為王,共分了七個異姓王(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韓王信為韓王,吳芮為長沙王,英布為淮南王,臧荼為燕王,張耳為趙王)。秦朝剛被推翻之際,項羽當楚霸王,曾試圖將秦朝的帝制變回到戰國時期的諸侯制,他分封了十八個王,劉邦是其中之一。現在,劉邦自己當皇帝,仍分封功臣為王,可見他采取的是一種混合政體-既繼承了秦始皇創建的帝制模式,又采用了當年項羽的一些做法。
漢初分封
混合政體并沒有持續太久。劉邦與功臣很快離心離德,互相猜忌。隨后,他以叛亂、暗殺、叛國等罪名將異姓諸王清除(僅長沙王吳芮幸免)。清除異姓王之后,劉邦大封同姓王和嫡系功臣,并約定“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劉邦清除異姓王、改封同姓王,這可看作是漢朝權力分配上的一次本能反應,其效果不大。異姓王靠不住,同姓王就靠得住嗎?也靠不住。在極大的權力誘惑面前,骨肉相親既然做不到,骨肉相爭也就在所難免。自漢文帝時期起,西漢的中央政權就逐步實施“削藩”計劃。
削弱藩國的行動一般通過下列措施進行:諸侯的封地被分成若干小封地,皇室近親中的劉氏成員被新立為小封地之王;若某一個國謀反,被鎮壓后中央就接管該國的土地,將其化為帝國的郡縣;還有,若某王死后無子,沒有法定繼承人,那么正好“國除”,這個封國就不再設了,封地也隨之收歸中央。經過文帝一朝,中央政府接管了梁的一部分土地,劃為東郡;趙、齊、代等國的部分封地劃出來,增設了河間、城陽、濟北、太原四個王國。淮陽國則直接被分為淮陽、潁川、汝南三個郡,直接進了中央的口袋。
漢景帝時期,朝廷繼續采取措施縮小諸侯國的領地。最大的舉措當然要數平定“七國之亂”的軍事行動了。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趙等國發動了叛亂。漢代名將周亞夫很快平定了七國之亂,劉濞兵敗被殺。借著平定七國之亂的機會,漢景帝將七國徹底廢除,其封地全部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平叛七國之亂
平定七國之亂,意味著由皇帝代表的中央政權在與諸藩王的權力較量中取得了勝利,諸王的權力則再一次被削弱。但是,七個藩國聯合發動叛亂,對帝國的打擊和震撼也是相當大的,這促使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下決心尋找更徹底、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實行“推恩令”政策,下令讓諸侯“推恩”,讓諸侯的所有兒子都有權繼承一份封地。如此一來,藩王的支庶都被受封為列侯,藩國被分為若干侯國。幾代之后,藩王轄地僅有數縣,再也無力對抗中央了。至此,漢中央與藩王之間的權力平衡得到了確立,帝國的中央集權才名正言順地落到了實處。
從秦到漢,是中國歷史上的帝制創建階段。秦始皇創建了一個大一統的帝制王朝,漢朝在制度層面上繼承了這份“始皇帝的遺產”,但漢朝的幾代君臣通過一次次的修補,逐漸完善了帝國制度的意識形態、執政理念和權力分配格局。可以說,正因為有了這些“漏洞修補”措施,漢代才將一個皇帝集權的“帝國編程”傳給了中國。在漢朝之前,秦朝的帝國名聲不佳,在漢朝之后,帝國就已被人們接受為正統的國家治理模式,一直沿用到清朝才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