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赤壁之戰被孫劉聯軍擊敗后,狼狽逃跑,路過華容道時,被諸葛亮提前安排的關羽截住了去路。
這個時候,曹操的謀士程昱對曹操說,關羽一向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如果丞相自降身份去求他,關羽肯定能放我們過去。
曹操便采納了程昱的建議,低頭向關羽求饒,反復求了多次,關羽感念往日恩情,打算放他們過去,但還沒下定決心,此時關平提醒他已經立了軍令狀,關羽又攔下了曹操。
曹丞相雖然昔日待關羽不薄,但關羽自認為誅顏良文丑時已經回報了,兩人算兩不相欠,此時不打算放曹操離開。
正待曹操絕望之時,張遼站了出來,啥都沒說,只哭著喊了三句“云長”,這三句“云長”好似喊到了關羽的軟肋上,關羽默不作聲,悲嘆一聲,放曹操一行通過了華容道。
張遼臨行前向關羽深深一拜,這一拜,算是永別。
曹操求關羽,關羽雖然心軟但還沒打算放過曹操,張遼一求,關羽立即繳械投降,說明兩人有過命的交情。
在《三國演義》中,兩人確實互相救過對方的命,算是生死之交。
下邳之戰,呂布兵敗被俘,一同被俘的還有他的謀士陳宮,以及兩個核心大將高順、張遼。
曹操沒有勸降高順,直接將高順斬首,因為高順是呂布的家將,即使勸降也不會投降。
曹操想勸降陳宮,但陳宮死意已決,曹操喊了好幾句“公臺”,近乎祈求,陳宮都不為所動。
呂布倒想投降活命,曹操也有些心動,畢竟呂布是天下第一戰將,可是大耳賊劉備此時卻背后插刀,提醒曹操別忘了當年的丁原和董卓,曹操聽完后腦后發涼,覺得呂布反復無常,還是殺了安心。
最后輪到張遼,張遼很硬氣,不但自己不降,還罵呂布是個怕死的匹夫,還說當年的火太小沒燒死曹操,曹操本想殺了他,可關羽這時候跳了出來,跪地求情,拿身家性命擔保,說張遼是個忠義之士,曹操這才放過了張遼。
張遼后面成為曹魏核心大將,仕途平順,關羽這一跪功不可沒,自此之后張遼算是欠下了關羽的人情。
風水輪流轉,等到后來劉備反曹操,曹操親征徐州,劉備大敗,和張飛逃亡不知所蹤,只有關羽仍舊守著下邳城。
還是在下邳,這幫人跟下邳有緣啊!
曹操采納程昱的計謀,將關羽從下邳城中騙出,讓夏侯惇、徐晃、許褚等人將關羽圍在了下邳城不遠的土山,準備困降關羽。
可關羽寧死不降,此時張遼又跳了出來,向曹操請命,保證去勸降關羽。
張遼通過三大罪,說服了關羽,關羽在得到曹操的三事之約后,投降了曹操。
土山三約,算是張遼還了關羽當年救命的恩情,兩人一比一打平了。
自此之后,關羽和張遼同在曹操陣營,兩人共同領兵作戰,在官渡之戰,張遼和關羽同為先鋒領兵擊敗顏良,解白馬之圍,關系更是交情匪淺。
在曹操陣營,兩人都是降將,不像夏侯氏和曹氏諸將,都是曹操的元從班底,同在異鄉為異客,兩人自然惺惺相惜,互相扶助。
日久生情,再加上兩人又都互相救過命,就處成了鐵哥們、好基友。
雖然后來關羽離開了曹營,和張遼分道揚鑣,但兩人感情還在,可以這么說,在關羽心中,張遼是僅次于劉備、張飛的兄弟。
倨傲的關羽,看誰都像插標賣首爾、匹夫,唯獨見了張遼要喊一聲“文遠兄”,可見這句“文遠兄”的含金量。
華容道上,張遼一句求情的話都沒說,只是喊一聲“云長兄”,云長就抵擋不住,拳拳兄弟之情盡在不言中。
之后,襄樊之戰,關羽被盟友呂蒙背刺,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再之后,合肥之戰,張遼率八百精銳,痛擊孫吳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威震逍遙津,算是為知己關羽報了一箭之仇。
這就是三國的浪漫之處,雖然身處不同陣營,但爾虞我詐之際,還有關羽和張遼這種情比金堅的知己情誼,這才是大家喜歡三國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