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瑞金醫院的鄭民華主任火了,不是因為做了高難度手術,而是因為他對集采藥物的質量提出了質疑:“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
他被稱為“集采藥質量問題的吹哨人”,沒想到質量問題的調查結果還沒有最終定論,他就先被網暴了。
“吹哨人”鄭民華醫生已經在1月22日,注銷了自己使用多年的微博賬號。關閉之前,他的粉絲也只有不到9000個人,算不上什么大V。很多網友因此開玩笑說:“不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吹哨人怎么就“社死”了?因為他被網暴了
“有心人”翻了他900多條微博內容,抓住了一些十多年前的一些只言片語,攻擊他是“公知”、“為資本代言”;還有人說他這次質疑集采藥效,是因為動了“他的蛋糕”。
這種攻擊的邏輯很簡單:只要你敢說話,就一定能從你過去的言論里找到“黑料”,然后給你貼上標簽,徹底否定你的動機和立場。鄭醫生的直言,本來是對患者用藥安全的關切,卻被一些人解讀為“利益受損者的抱怨”。集采壓縮了灰色利益,醫生的反饋很容易被貼上“利益驅動”的標簽,而不是被當作對問題的客觀反映。
估計鄭醫生是真怕了,畢竟他還在體制內工作。再弄下去,也許工作都要丟了。體制內的規則很簡單:你可以不說話,但絕不能亂說話。一旦被貼上“麻煩制造者”的標簽,職業生涯就可能戛然而止。
鄭醫生選擇注銷微博,不是因為他認輸了,而是因為他不得不低頭。這種低頭,不僅是個人的無奈,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為民請命的吹哨人,結局似乎都不太好
從古至今,為民請命的吹哨人,結局往往凄涼。古代的諫官,冒著殺頭的風險直言進諫,最后不是被貶就是被殺。比如明朝的海瑞,一生清廉正直,為民請命,結果晚年被排擠出朝廷,死后連棺材錢都湊不齊。現代的舉報者,揭露黑幕、曝光問題,最后大多“被消失”或“被邊緣化”。比如幾年前某藥企員工舉報公司造假,結果不僅丟了工作,還被行業封殺,生活陷入困境。
鄭民華醫生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他的遭遇只是吹哨人困境的一個縮影。他說了實話,指出了集采藥的質量問題,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醫保局的專家們在1月21日前往上海,調研了仁濟醫院、瑞金醫院、中山醫院關于集采藥效的反饋情況。根據經濟觀察網的報道,這次調查的結果,最終可能會形成一個調研報告,并會向社會公布。
但結果呢?報告未出,網暴先來了,最后鄭醫生只能選擇徹底閉嘴、注銷微博,從社交媒體上徹底消失。這讓人不禁想到一個問題:為什么為民請命的人總是沒有好下場?
有人說,吹哨人是社會的“良心”,但現實是,良心往往是最容易被踐踏的。只要提出質疑,就是有私心;只要指出問題,就是別有用心。這種邏輯讓人無奈,也讓人憤怒。
大家總關注“誰在說話”,而不是他們“說了什么”
集采藥的質量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通過數據和案例來驗證。但現實是,問題還沒解決,吹哨人已經被輿論淹沒。鄭醫生的遭遇提醒我們:如果連醫生都不敢說話,患者的權益誰來保障?如果連專業人士的反饋都被貼上“利益驅動”的標簽,問題的真相又該如何被揭露?
情緒化的攻擊讓理性的聲音變得微弱。鄭醫生的遭遇讓人心寒:問題還沒解決,吹哨人已經“社死”了。這不僅是鄭醫生個人的損失,更是整個社會的損失。之后誰還會為社會發聲?
更可怕的是,質疑者必須自證清白,而攻擊者卻無需承擔任何責任。這種不對等的博弈,讓吹哨人成了弱勢群體。
國家醫保局在1月19日曾表示,“歡迎廣大醫務人員當好藥品價格和質量問題的吹哨人。”那么接下來,就是要切實保護那些站出來的吹哨人,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
鄭民華醫生的遭遇提醒我們:不要讓吹哨人成為“犧牲品”。
因為他們的沉默,最終會變成整個社會的沉默。為民請命的吹哨人,結局不應該總是凄涼。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讓吹哨人安心發聲的社會,一個真正關注問題本身的社會。只有這樣,集采藥的初衷才能真正實現,患者的權益才能得到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