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胥杰
一、“后方醫院”是什么?
民國南京政府時期,其軍隊衛勤有一套在當時較為復雜的構架體系。
民國的軍政體系變化頻繁、機構關系較為混亂,軍事醫院管理機構的歷史脈絡大致為:北伐軍司令部軍醫處--軍委會軍政廳軍醫處--軍政部陸軍署軍醫司--軍事委員會軍醫署--軍政部軍醫署--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軍醫署。
內戰時國民黨軍在形式上,也采取了傷病員分層診療體系,是一種學自美軍的體系。
野戰區中營級有包扎所、團級有衛生隊、師旅級有衛生隊(野戰醫院)、軍級有軍屬軍醫院。
兵站區則有負責接收轉運的衛生大隊、以及兵站醫院和后方醫院、配屬交通運輸部隊等。
后方區則有另有一套后方醫院、總醫院。
抗戰前的軍醫署醫院很少,只有十幾個各式軍醫院、3個殘廢軍人教養院。但是到了抗戰勝利后,則全系統一共有幾十個陸軍醫院,200多個后方醫院,100多個兵站醫院,以及其他衛生機構,有大約6-7萬醫護相關人員,累計270多萬人次的傷病員接受過醫療救治。
其后方醫院在內戰時期的任務定位為:
1、為兵站基地及后方區相對固定的醫療機關,收容傷員能力通常設定在900-1200人。
2、要求設置在交通便利、環境較好的地區,并要求配置隱蔽部和區域應急疏散能力。
3、收治對象為重傷、重病、慢性病、愈后康復不良人員。
4、六個月治療期無法治愈的重、慢病患者,須報送后安置集中休養。
5、內部運行制度參照兵站醫院執行。
二、鎮江的“后方醫院”
南京政府成立后幾年,鎮江即開始設有“后方醫院”。淞滬抗戰以及之前數年,鎮江本市內就出現過第三后方醫院、第十八后方醫院、第六十五后方醫院的番號。
鎮江第十八后方醫院(1000人)
下圖為1937年8月,婦女慰問隊在鎮江西站等待送往鎮江后方醫院傷兵的情形(對岸中央社歷史圖片)。
1937年8月,鎮江慰問隊在西站等待送往鎮江某后方醫院的傷兵
抗戰時期,這些醫院都隨國府退入后方地區。
1941年時統計的軍政部戰區、后方各衛生機關數量表。
軍政部戰區衛生機構數量分布 1941年
軍政部后方衛生機構數量分布 1941年
1937-1945年軍醫機構出入院人次統計表
內戰開始后,鎮江成為前線傷兵后送的重要地區,合計出現有第三后方醫院、第四十三后方醫院的番號。
其中1947年10月慰勞團在鎮江后方醫院的慰問工作,存有照片在世。
鎮江慰勞團第二組組長秦箏,為新聞局第四處副處長,1969年3月病故于撫順。
在民國抗戰后(1947年修測)的鎮江大比例城圖中,標注有兩處“后方醫院”。
其中之一大致位于現在的跑馬山西側,潤州區朱方路康德嘉苑小區范圍。
其中之二則位于現在的鎮江中學旁部隊地塊。
這兩處位置對應的醫院番號不詳。結合照片來看第三后方醫院像是在七里甸。
由于歷史材料有限,醫院系統大多單位小、服務范圍廣,調動極為頻繁卻又不為人注意,個人也只能在歷史的只言片語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管窺一二罷了。
(此文完)
個人寫作,請勿復制或洗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