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凈化心靈最好的方式。
閑暇之余,一個人在家品茶讀書,冥想沉思,身心會倍感舒適。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太多的人迷失在光怪陸離中,在喧囂中推杯換盞,卻越來越患得患失,越來越焦慮難眠。
于是有人開始選擇獨處,將時間還給自己。
獨處,是安寧,是自由,是一個人的清歡。
當你開始遠離人群,便是選擇了一種更加清醒的生活方式,往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寧靜,越來越安穩,你也越來越能感受到生活的豐盈。
01 獨處,是安寧
獨處,是一種生活美學。
生活越喧鬧,越能體現出獨處的美,越能享受到獨處帶來的安寧。
遠離了洶涌的人群,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內心世界,安靜下來,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人生。
就像英國作家梭羅,28歲時選擇去瓦爾登湖畔生活。
森林里沒有房子,那就自己建造,一把斧頭是他的工具,森林里的松樹是他建造房子的材料。
四個月的時間,他住進了自己的小屋。
打開窗戶,陣陣微風吹拂著他的臉龐,遠處湖水碧波蕩漾。
看著美景,心中的糾結、苦悶,慢慢消失不見,剩下的只是安寧。
在那里,焦慮和內耗會不復存在,辟一方凈土,專注于眼前的時光,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淡然,少了些攀比,多了些從容。
有句話說得好:
“隨緣自在,內心安寧,才是生活中最美好的狀態。”
獨處的時光里,藏著安寧,藏著沉靜,藏著生活的真諦。
一呼一吸,一張一弛,認認真真地做好當下的事,不因過去而傷感,不因未來而恐慌,日子平靜而恬淡,生活充實而美妙。
02 獨處,是自由
獨處,是最好的增值期,它能給你真正的自由。
選擇了獨處的人,并非都是性格孤僻的人,而是他們能真正理解內心的渴求,能夠冷靜地思考,然后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來。
陳道明是娛樂圈中出了名的不愛應酬的人,就連商業活動也很少參加。
他喜歡待在家中,喝茶、讀書、練字、彈琴、作畫......
當別人都忙著應酬的時候,陳道明卻在自修中研究演技,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中,每一天都奔走在自己的熱愛中。
因為在采訪時惜字如金,陳道明常常被誤解,被抨擊,有人說他耍大牌,但他從來都不辯駁,也不解釋,一邊享受生活,一邊安靜地陪伴妻女。
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一書中,寫到寂寞的三種狀態: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等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誘發出關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人,始終都是孤獨的,一輩子始終要和自己相處。
喜歡獨處的人,往往更注重個人的成長,更向往身心的自由。
他們拒絕盲從,不從眾不媚俗,能在獨處時自我凈化,安靜思考,給靈魂減負,讓思想豐盈,在享受孤獨的過程中成長。
03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那是到達了一定的年齡,積累了一定的閱歷后,才能擁有的感悟。
莫言曾說過:
“合什么群,合誰的群,和誰合群?”
一連串的反問引發思考,讓我們對人生有了全新的領悟。
作家陳忠實在44歲那年,事業停滯,生活繁瑣,整個人疲憊不堪。
于是,他回到老家,沿著村莊的鹿原北坡走走看看,看柳葉飄飄,看夕陽西下,欣賞春華秋實,欣賞每一處美景。
那段獨處的時光,讓他倍感舒適,靈感源源不斷,最終創作出赫赫有名的《白鹿原》。
獨處,并非孤獨寂寞,而是靈魂深處的靜謐。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是一個人生命最高級的狀態。
你若有價值,自會有人脈來尋找你,為了合群而合群,只會得到他人的輕視,而那些看似熱鬧的外表之下,不過是令人更加恐慌的深淵。
很喜歡一句話:
“當我開始愛自己,連獨處的時光都偏愛。”
人這一生啊,無論外界多么喧囂,都應該自己做自己的港灣,自己療愈自己。
生命短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看自己想看的風景,只要能隨心隨性地生活,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在人群中迷失自己,你便能擁抱更加明媚的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