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在返鄉之后一直隱瞞自己的身份,為了修路欠下巨款,直到銀行工作人員上門討要,才知道他竟是一戰殲敵400的抗美援朝一等功臣,怎么回事?
1991年的某一天,重慶市隆興鄉廣福村的一戶人家中,來了一群信用社的工作人員,說是要來追債!這讓村民們都感到很意外,這戶人家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為人也都忠厚老實,怎么可能會發生這件事呢?就在大家充滿疑惑的時候,銀行工作人員拿出了欠債的單據,上面清清楚楚寫著這家老人欠下了2400元的巨款。
此時老人的兒子站了出來,十分誠懇地問工作人員:“您好,我是他兒子,據我所知我父親沒有跟銀行借過錢,您這邊是不是搞錯了?”他知道自己的父親,自出生起父親在他記憶中就是個勤儉節約的人,而且父親一輩子在村里的口碑也很好,是不可能欠下這么多錢的。銀行工作人員此時顯得有點不耐煩,明明白紙黑字清清楚楚的,怎么會搞錯呢?然而就在工作人員又要講話的時候,老人從人群中走了出來。
他大聲地說道:“沒錯,這錢就是我借的,但是你們別擔心,我砸鍋賣鐵也會還上這筆錢的!”說完,他就開始和兒子商量買房子還錢的事。隨后一家人開始翻箱倒柜地尋找之前的東西,打算賣了還錢,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老人的兒媳婦突然找到了一個陳舊的木箱,木箱里面裝滿了軍功章和證書,仔細一看,這不正是老人的嗎?于是趕緊喊來家人一起看,這一箱子的軍功章和證書也直接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
于是在眾人的注視下,老人才緩緩講出了自己的身份,原來他曾經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曾經在朝鮮戰場殺敵,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中,他曾憑借一挺重機槍殺敵400余人,還榮獲了一等功,但是在戰爭結束后,自己就隱姓埋名的回到了家鄉,所以眾人都不知道,就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在得知老人的身份后,眾人更是不解,這樣一位老英雄怎么會欠下銀行2400元巨款?在那個年代,2400元可真不是個小數目啊!在大家的追問下,老人才又講出了這筆欠款的來源。原來在1983年的時候,鄉里準備修路,開始以后政府才發現資金不足,路修到一半,工人的工資發不出來,于是就集體罷工了。
這件事被老人知道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畢竟“要想富先修路”,況且這路已經修了一半,這么放棄不是太可惜了嗎?于是他便決定以自己的名義去銀行貸款修路,不過后來他對外宣稱是自己出資修路,并沒有說是貸款,政府也不知道這件事。
上世紀改革開放政策出來后,老人用自己的名義借錢繼續讓工人們修公路。他先找到了負責修路的政府領導,親手把錢交給領導,之后他囑咐領導一定要把工人的工錢結了,政府領導非常感謝老人的做法,但是卻沒問他這筆錢從哪里來的,要為老人修建一個功德碑,以表示對他的感謝,但是他卻拒絕了,并且要求政府為他將這件事保密,誰也不許對外提起,政府同意了他的要求。
所以在老人的努力下,鎮上的公路就這么修建起來了,可是他卻背上了這2400元的巨款債務。這件事他一直不敢告訴家人,畢竟是筆巨款,他擔心讓家人知道后會心理負擔太重,所以就選擇默默承擔這件事。
比較巧的是,1988年重慶合川師范學校的校長王爵英接到一項重要的任務,要去修撰《合川縣志》,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這項本書里面記載的內容必須要非常準確,所以他在寫作之前查閱了很多資料,這一查不要緊,正好看到了一份《革命軍人立功喜報》,上面的人正是我們上面提到的老人蔣誠,然而在這份喜報的“備注”一欄里,卻寫了“由八區退回,查無此人”的信息,這讓王爵英覺得很奇怪。
不過在看到喜報的地址是合川縣四區興隆鄉南亞村,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因為在合川既有隆興鄉也有興隆鄉,一定是地址搞錯了,這份喜報才會退回。接下來他開始到處走訪調查這件事,比較巧的是,蔣誠老人的弟弟正好是王爵英的學生,王爵英也從他弟弟口中得知,當年蔣誠確實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所以王爵英猜測,這個蔣誠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學生的哥哥。
后來王爵英親自找到了蔣誠的弟弟,還與相關組織進行了核實,最終才確定喜報上的人確實是蔣誠老人,當年就是因為地址弄錯了,最終沒有收到這份喜報,而老人幾十年來也是深藏功與名,隱瞞了自己曾經的英雄事跡。不過這份遲到的喜報還是送到了蔣誠老人手里。當王爵英找到蔣誠家里的時候,他們一家人正在努力賣房賣值錢的東西準備還政府那2400元的巨款。
就這樣,合川縣人民政府也知道了老人欠的這筆巨款的來源,非常感動,于是準備為他免去這筆債務,但是蔣誠老人卻拒絕了,他不想讓自己的事情再去麻煩國家,堅持要還上這筆錢,老人的子女也非常支持父親的這個做法,并在8年后,幫助老人還上了這筆貸款。后來政府安排全家人搬進縣城生活,方便子女們對他的照顧。
事后,老人在政府的幫助下享受了職工待遇,每個月可以領到80元的生活費,一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現如今,老人已經是94歲高齡了,雖然已經不太記得自己的兒子,但是每次聽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的時候,眼神異常堅定。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老人的前半生。
1928年出生在重慶市合川縣隆興鄉廣福村一個貧窮的家庭,從他出生后家里就更貧窮了,但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稍微大一點就開始和家里的大人一起下地干活,可即便是這樣家里還是很窮。
1949年解放軍來到成都,他就加入了解放軍,成為解放軍第11軍31師92團1營機炮連戰士。一年后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浩浩蕩蕩地跨過鴨綠江,次年蔣誠也隨軍進入朝鮮參戰。從1951年4月22日到11月期間,經歷了大大小小的400多次戰斗,期間蔣誠先后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金城戰役等。并且,在這些戰斗中,他屢立戰功。
那是在1952年6月,蔣誠因為出色的表現順利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那以后他就更加拼命努力了,到11月份,迎來了蔣誠一生中最難忘記的場戰役上甘嶺戰役,也正是這場戰役讓他獲得了一等功。
上甘嶺戰役打響后,戰爭非常激烈,美軍對這個小小的山頭投入了300多門大口徑火炮,坦克、戰機,最終導致這座小山被美軍削低了兩米,激烈炮火中,土地都被炸黑了,美軍也很自信的認為,沒有生物能夠逃過他們這樣的狂轟濫炸。
戰斗中,蔣誠所在的隊伍遇到了志愿軍第15軍45師,與美軍奮戰半個月就傷亡了5600人,蔣誠此時看到戰友們的遭遇怒火中燒,誓死要將敵人擊退,當時他已經是機炮連的一員猛將,擔任了重機槍手角色。接下來蔣誠所在團被派到了戰地前線,他就那么隱藏在坑道里,與美軍交戰。
在一次美軍炮轟的時候,他不幸被彈片刮傷了肚子,不一會兒鮮血就汩汩地流出,腸子也隨著鮮血流出,他知道在這個重要時刻不能掉鏈子,于是忍痛將腸子塞回去憑借強大的意志力,繼續與美軍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蔣誠用這挺重機槍殲滅了400個敵人,還擊斃了敵人的重機槍手,最終因為傷口發炎潰瘍,體力不支倒在了下去,然而就在這最后一刻,他還用重機槍擊毀了敵人一架戰斗機。
之后志愿軍支援的部隊及時趕到,并將美軍全部打退,成功保住了我軍陣地,蔣誠也非常幸運地被送到醫院搶救,成功保住了性命,雖然肚子上一直留著6厘米的一道傷口,但這傷疤像極了他的軍功章,他在這次上甘嶺戰役中做出的巨大貢獻,被國家授予了一等功臣勛章。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后,蔣誠跟隨隊伍回到灰內參加部隊建設,再次獲得了三等功。1955年,他響應了國家號召下基層,退伍回鄉,這名在戰場上的大英雄就這樣回了家鄉,而且在退伍的時候,他沒帶走一分錢,回到農村后隱姓埋名的做起了普通老百姓。
后來他深藏功與名,貸款為家鄉修路,帶頭發展農村特色農業,從抗美援朝的英雄到后來的農民,他一直在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向他致敬,希望老英雄身體可以健健康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