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魂深處那片被靜謐所籠罩的幽謐之境,渴望的火焰仿若暗夜里熠熠生輝的星芒,于無聲無息間悄然蟄伏了悠悠歲月。我心底始終藏著一個熾熱的夢想,那就是踏上一場能讓靈魂震撼的非凡旅途。
尚未啟程,張掖對我而言,只是地理課本上的名詞,網絡世界里模糊的圖片,人們口中的遙遠故事。某個看似尋常卻又格外特別的午后,我在舊書堆里不經意地翻到一本泛黃的游記,那紙張散發著歲月陳舊而獨特的氣息,每一頁的摩挲都似在與過去對話。書中寥寥數語提及張掖,仿若一把由神秘力量鑄就的鑰匙,剎那間開啟了我內心深處那扇緊閉的好奇之門。
我的腦海中隨之勾勒出一幅幅神秘莫測、如夢如幻的畫面:漫天黃沙猶如無形之手肆意翻攪,狂舞不息,一座古老城池隱約浮現其間,城墻上斑駁的痕跡仿佛在低吟往昔的輝煌與滄桑歲月,每一道裂痕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色彩斑斕的山巒沐浴在落日余暉的溫柔擁抱中,綻放出奇異而迷人的光輝,那光輝如同流淌的夢幻詩篇,每一抹光暈都交織著時光的傳說;悠長的駝鈴聲悠悠地從歲月深處傳來,帶著絲綢之路的風沙與傳奇,似在低語著那些被塵封在歷史長河中的不為人知的過往。從那一刻起,張掖這兩個字,就如同蘊含著無限生命力的種子一般,悄然在我心中種下了好奇的根苗,而后生根發芽,肆意生長 。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這簡短卻極具力量的八字,宛如黃鐘大呂,在歷史的悠悠長河中激昂奏響,那雄渾的余音久久回蕩,穿透千年的時光。回溯往昔,漢武帝懷揣著打通中原與西域通道的宏偉夢想,高瞻遠矚,毅然派遣霍去病將軍西征。霍去病將軍不負使命,通過一系列巧妙而果斷的行動,不僅鞏固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還開創了中國與中亞、西亞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霍去病,這位年少成名的軍事天才,恰似劃破蒼穹的耀眼流星,周身裹挾著大漢王朝那氣吞山河的雄渾氣魄與壯志豪情。
他在沙場上縱橫馳騁,身姿矯健如獵豹,眼神銳利似雄鷹,一路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以雷霆萬鈞之勢大敗匈奴。他的鐵騎無情地踏過河西走廊,揚起的滾滾塵埃,猶如勝利的激昂旋律,每一粒都承載著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記憶,在風中低吟著大漢的輝煌與武威。在這片飽經滄桑、被鮮血與汗水浸潤的土地上,張掖郡應時而生,自此,它猶如一位堅韌不拔的歷史守護者,默默屹立于歲月的滔滔洪流之中,冷靜旁觀著無數的烽火連天、朝代興衰,以及東西方文化的熱烈交匯與深度融合。它目睹了商旅的往來,見證了文化的傳播,成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關鍵樞紐,每一塊磚石都銘刻著歷史的記憶。
彼時的張掖,作為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與咽喉要道,自夏、商、周時期起,便在這片土地上揮毫潑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篇章。從戎、羌之地的古樸神秘,那里的人們在天地的懷抱中悠然自得,與自然和諧相融,延續著古老而又獨特的民俗風情,他們的信仰、舞蹈、歌謠,皆是這片土地最初的文化脈絡;到烏孫、月氏游牧生活的自由奔放,他們逐水草而居,駿馬嘶鳴,羊群如云,廣袤的草原是他們的舞臺,演繹著自由不羈的牧歌,他們的騎射技藝精湛無雙,帳篷文化別具一格,為張掖的文化畫卷添上了靈動的一筆;再到漢武帝時期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開啟波瀾壯闊的歷史新篇,張掖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華夏大地的西北邊陲,成為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關鍵紐帶。此后,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張掖,與當地文化交融,催生了獨特的石窟藝術。
張掖大佛寺和馬蹄寺等宗教圣地,不僅承載著人們的信仰與精神寄托,而且見證了佛教文化的繁榮發展。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89年),歷史上曾是西夏、元、明、清時期的皇家寺廟,其建筑群規模宏大,包括牌樓、山門、大佛殿等,殿內供奉著國內現存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釋迦牟尼涅槃像。馬蹄寺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多年的歷史,是河西走廊著名的佛教勝地,擁有精美的石窟藝術和豐富的文物遺跡。每一段歷史,都像是一首激昂澎湃的史詩,在歲月的長河中洶涌澎湃,訴說著往昔的金戈鐵馬、繁華昌盛與跌宕起伏。
邂逅自然:七彩丹霞與平山湖大峽谷
當我終于真正佇立在七彩丹霞的土地上時,我被眼前的景象徹底震撼。這里的丹霞地貌,由6500萬年前的湖盆沉積形成,經過億萬年地殼運動和自然侵蝕,形成了如今色彩斑斕的巖石層。每一塊巖石都仿佛講述著地球演變的故事,而我,仿佛被一只無形卻有力的大手緊緊揪住,思維瞬間凝固,只剩下對眼前美景的驚嘆。“色如渥丹,燦若明霞”,這是古人對它的精準描摹,可當親眼所見,才驚覺任何文字都難以完全展現它的美,那是一種言語難以盡述的壯麗震撼。
連綿起伏的山巒,像是大自然這位頂級畫家,用最絢麗的色彩精心勾勒的杰作,每一道線條都充滿了生命力。紅、黃、橙、綠、白等多種鮮艷的色彩相互交織,在陽光的輕撫下熠熠生輝,每一抹色彩都像是生命的躍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又似是大自然打翻了調色盤,將世間最濃烈的色彩毫無保留地傾灑于此。這不僅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大地與蒼穹在漫長歲月里共同譜寫的壯麗詩篇,每一座山峰、每一道紋理,都承載著地殼運動的記憶,是億萬年時光雕琢的痕跡。
我沿著蜿蜒曲折的棧道緩緩踱步,每一步都像是踏入了一個全新的夢幻世界,每一步都生怕驚擾了這片神奇的土地。有的山體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大地,身上的鱗片閃爍著五彩光芒,仿佛下一秒就要騰空而起,遨游天際,去追尋那無盡的自由;有的則像一座古老的城堡,靜靜地矗立在時光深處,一磚一瓦都訴說著往昔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英雄的傳說,還有歲月的滄桑。我登上觀景臺,俯瞰著這片色彩的王國,只覺蒼穹之下,萬物皆在足下延展,心中不由自主地騰起一股對大自然浩瀚無垠的敬畏之情,那一刻,我仿佛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感受到了它的心跳和呼吸,靈魂也在這震撼的美景中得到了凈化,所有的煩惱與疲憊都被這絢爛的色彩所驅散。七彩丹霞,它既是視覺上的極致盛宴,亦是心靈深處的一次神圣洗禮,讓我在自然的雄渾與壯美中,領悟到生命的渺小與偉大。
離開七彩丹霞,我來到了平山湖大峽谷。這里與七彩丹霞的柔美截然不同,展現出一種雄渾壯闊的陽剛之美,仿佛是大自然用力量譜寫的雄渾樂章。峽谷幽深,峰林奇特,大自然宛若一位力拔山兮的巨匠,以其鬼斧神工將斑斕山體雕琢成一幅幅精妙絕倫的山水畫卷,每一幅畫卷都記錄著地殼運動的痕跡,訴說著地球的古老歷史。
這里的每一塊巖石,都歷經了風雨的侵蝕、歲月的雕琢,它們是地球變遷的見證者,每一道溝壑都銘刻著時光的密碼。我沿著陡峭險峻的棧道下行,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與未知,每一步都像是在與過去的時光對話。深入到峽谷底部,那種深邃與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踏入了一個被遺忘的世界。腳下是崎嶇的山路,每一塊石頭都像是在訴說著歲月的磨礪,它們歷經風雨侵蝕,時光的雕琢使其更加滄桑;兩側是高聳的石壁,仿佛是大自然豎起的巍峨豐碑,每一道紋理都是歷史的銘刻,耳邊風聲呼嘯,仿佛歷史的回響與大自然的私語交織,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遠古時代,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滄海桑田,目睹了山川的變遷與生命的輪回。
在峽谷底部,我乘坐著駱駝車,緩緩穿梭在峽谷之間,感受著不一樣的刺激與樂趣。駱駝的腳步聲在空曠的峽谷中回響,與風聲交織,宛如一首雄渾的交響曲,那是大自然與歷史共同演奏的樂章。這里的每一塊巖石、每一道溝壑,都像是大自然的杰作,向我展示著它的偉大與神奇,它們是地球歷史的見證者,讓我對大自然的創造力充滿了驚嘆與欽佩,也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愈發深沉。平山湖大峽谷,它以其雄渾的氣魄和深邃的內涵,讓我深刻體會到自然的力量與歷史的厚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類的足跡不過是短暫的一瞬,而自然與歷史的交融卻永恒不息。
在張掖市區廣場的南側,我踏上了探尋歷史的旅程,來到了那座飽含歷史和文化底蘊的佛教圣地——張掖大佛寺。這座始建于1076年的寺院,不僅是中國涅槃宗的發祥地,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化節點,見證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它猶如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默默佇立于斯,靜觀歲月流轉,守護歷史印記,每一磚一瓦皆鐫刻著時光的篇章。走進大佛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宏偉壯觀的大佛殿,那飛檐斗拱,像是展翅欲飛的大鵬,充滿了古樸與莊重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這座古剎,承載著河西走廊佛教文化的千年積淀,屹立于歷史與信仰的交匯之處,成為不朽的豐碑。
相傳,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一位名叫嵬咩的國師,在此處掘出了一尊臥佛,于是便有了這座寺廟的雛形。此后,歷經歲月的洗禮和朝代的更迭,大佛寺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發展壯大。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的大佛寺,曾名臥佛寺,見證了河西走廊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明清時期,大佛寺得到擴建和修繕,成為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見證。1996年,大佛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逐漸成為河西走廊佛教文化的重要圣地,吸引著無數信徒前來朝拜,承載著人們的信仰與希望。它不僅是佛教文化的傳承之地,更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者,在歷史的長河中,它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見證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在這里匯聚,共同書寫著文化交流的傳奇。
殿內,一尊巨大的臥佛安詳地躺在佛壇之上,這便是亞洲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 —— 釋迦牟尼涅槃像。佛像身長 35 米,肩寬 7.5 米,佛手指中甚至可睡一人,其規模之宏大令人嘆為觀止。臥佛神態恬靜安詳,仿佛進入了永恒的涅槃境界,那微微閉合的雙眼,像是在俯瞰著世間萬物,洞察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又像是在沉思著宇宙的奧秘,探尋著生命的真諦。
在臥佛身后,塑有迦葉、阿難等十大弟子,他們或悲慟,或沉思,表情各異,栩栩如生,仿佛在為佛祖的涅槃而哀傷,又像是在領悟著佛法的真諦,每一尊塑像都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內涵;南北兩側則塑有十八羅漢,他們形態萬千,每一尊都刻畫得細致入微,或怒目圓睜,或笑容可掬,或手持法器,仿佛都有著自己的故事,等待著人們去聆聽,去解讀他們所代表的佛教智慧。這些塑像,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佛教文化在張掖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蓬勃發展的象征,它們承載著信徒們的無限虔誠與崇高敬仰,見證了佛教文化在張掖這片土地上的悠久傳承與繁榮發展。
大殿四壁和二層板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內容豐富多樣,有佛、菩薩、弟子、諸天神將、佛經故事及《西游記》人物等,線條流暢,色澤清麗,歷經數百年依然鮮艷奪目。這些壁畫,就像是一部部無聲的史書,記錄著古代佛教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也展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訴說著佛教在張掖的傳播與演變。
壁畫中的每一個形象、每一個場景,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不僅是古代藝術家對佛教信仰的深刻詮釋,更是當時社會生活風貌的鮮活寫照。我靜靜地站在那里,聆聽著寺院里傳來的悠悠鐘聲,那鐘聲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帶著歷史的厚重與寧靜,感受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心靈仿佛被一場春雨洗滌,變得純凈而安寧,所有的雜念都在這鐘聲與佛韻中消散。張掖大佛寺,它以其宏偉的建筑、精美的佛像和壁畫,以及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讓我在歷史與信仰的交融中,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與洗禮。
而在祁連山腳下的馬蹄寺,我又一次被歷史的厚重所震撼。馬蹄寺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已有1600余載,它是歲月雕琢的杰作,更是歷史長河中璀璨的瑰寶。它以其獨特的石窟藝術、壯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它的奧秘,就像一個神秘的寶藏,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馬蹄寺,不僅僅是一處旅游勝地,更是一座文化的寶庫,它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宗教、藝術和民族文化內涵。
傳說,天馬下凡時曾在此飲水,留下了深深的馬蹄印,馬蹄寺便由此得名。這個傳說為馬蹄寺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使其更具魅力。我沿著狹窄而陡峭的臺階拾級而上,每一步都似輕踏于歷史的薄霧之上,心中滿載敬畏與期盼。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每一級臺階都見證了無數信徒的虔誠。
來到了那座神奇的 “三十三天” 石窟,它共有七層,呈寶塔形開鑿于懸崖絕壁上,共有二十一個石窟,形如一座佛像塔鑲嵌在百多米高的絕壁懸崖之上,遠遠望去,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它是古代工匠們智慧與勇氣的結晶,是信仰的力量支撐著他們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中創造出這驚世之作。我小心翼翼地沿著棧道前行,棧道在巖體內部蜿蜒曲折,仿佛是一條通往歷史深處的時光隧道,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氣,他們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一錘一鑿地雕刻著自己的信仰和希望,怎能不讓人敬佩?
站在石窟頂層,俯瞰著周圍的壯麗景色,遠處的祁連山白雪皚皚,與腳下的石窟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祁連山的雄偉壯麗與石窟的古樸莊嚴相得益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在此完美融合。我仿佛親眼目睹了那些工匠們,在這崇山峻嶺間揮灑汗水,他們不畏艱難險阻,于懸崖峭壁之上,以一錘一鑿之功,精心雕琢著心中的信仰與希望。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衫,卻澆不滅他們堅定的信念之火,熠熠生輝。我也感受到了佛教文化在這里的傳承與發展,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在這里虔誠地朝拜,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解脫,他們的信仰之光,照亮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也讓馬蹄寺成為佛教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馬蹄寺,它以其獨特的石窟藝術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我在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中,領略到了歷史的厚重與信仰的力量。
體驗自然風情:山丹軍馬場、康樂草原、夏日塔拉草原與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在河西走廊中部的大馬營草原上,我來到了山丹軍馬場。這里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的馬場,也是我心中的一片草原天堂,每一寸土地都散發著自由與奔放的氣息。廣袤無垠的草原,如一幅無邊的綠色畫卷,鋪展在蔚藍的天際線下,與潔白的云朵交相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動人心魄的自然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藍天白云下,成群的駿馬在草原上肆意奔騰,它們的鬃毛在風中飄揚,宛若戰旗獵獵,洋溢著力量與熱忱,每一匹馬皆是草原的靈魂,自在且靈動;羊群、牛群悠然食草,其身影在草原上猶如點點繁星,鑲嵌于這片翠綠的畫卷,繪就了一幅生機盎然的草原景致,令人深切體會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山丹軍馬場,它不僅是一片自然的樂土,更是草原文化的傳承之地,承載著千年的養馬傳統和草原民族的精神。
回溯歷史,山丹軍馬場的淵源可追溯至西漢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大敗匈奴后,在此筑城、屯兵、養馬,以當地馬種為基礎,引進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了馳名天下的山丹馬。此后,山丹軍馬場一直是皇家養馬的重要場所,歷經 2000 多年的歷史變遷,依然保持著其獨特的地位。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剽悍,耐粗飼,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良好的軍馬和役馬。它們不僅是戰爭中的得力伙伴,更是草原文化的象征,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的精神。
至今,這里依然延續著傳統的養馬方式,你可以看到牧馬人騎在馬背上,熟練地驅趕著馬群,吆喝聲、馬蹄聲交織在一起,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他們的技藝代代相傳,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對草原和馬匹的深厚情感。山丹軍馬場,它是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在這里,古老的養馬傳統與現代的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共同演繹著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躍上一匹雄壯的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肆意馳騁,耳邊風聲呼嘯,如同大自然低沉的吟唱,講述著草原的古老傳說。那一刻,我仿佛成為一名真正的草原騎手,忘卻了一切煩惱和疲憊,心中只有自由和快樂,與駿馬一同追逐著自由的夢想。晚上,我參加了草原露營,在星空下搭起帳篷,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分享美食,暢談人生。星空如鉆,鑲嵌于幽邃的天幕,草原之夜,靜謐而祥和。我仰臥草地,凝視星河,沉浸于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之中,心中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仿佛時間在這一刻凝固。在山丹軍馬場的時光,讓我深刻體驗到了草原文化的自由與奔放,也讓我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境界。
離開山丹軍馬場,我踏入了康樂草原。這里猶如一片被歲月遺忘的凈土,散發著原始而質樸的氣息。連綿起伏的山巒像是大地溫柔的懷抱,將這片草原緊緊擁入其中。草原上,各色野花肆意綻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若雪,它們交織在一起,編織成了一塊五彩斑斕的花毯。遠處,潔白的羊群如云朵般緩緩移動,牧羊人的歌聲在草原上空悠悠飄蕩,那質樸的旋律,飽含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眷戀,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在訴說著草原的古老傳說。在這里,我放慢腳步,靜坐在草地上,讓指尖輕輕撫過嫩綠的草尖,感受著微風的輕撫,聆聽著大自然的心跳,仿佛時間都為這片寧靜的草原而停滯,內心也變得無比平和與安寧。在牧民的熱情邀請下,我走進了他們的蒙古包。一踏入,濃郁的奶香與溫暖的氣息撲面而來。
我坐在厚實的氈毯上,品嘗著剛煮好的奶茶,那醇厚的奶香交織著茶葉的芬芳,瞬間溫暖了我的心房,也拉近了我與草原的距離。牧民們圍坐在一起,用質樸的語言分享著他們的生活點滴,講述著草原上的趣事和古老的傳說,那些故事中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每一個字都躍動著生命力,讓我對草原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向往。
告別康樂草原,我來到了夏日塔拉草原。夏日塔拉草原宛如一顆璀璨的綠寶石,鑲嵌在天地之間。這里地勢開闊,視野極為廣袤,極目遠眺,看不到邊際的草原與藍天相接,仿佛一幅無邊無際的綠色畫卷。微風拂過,茂盛的牧草如波浪般起伏翻涌,散發出陣陣清新的草香。星星點點的野花如繁星般點綴其間,肆意綻放,為這翠綠的海洋平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
草原上,潔白的羊群像散落的云朵,悠然自得地吃草;膘肥體壯的牛群邁著沉穩的步伐,偶爾發出低沉的叫聲;矯健的駿馬時而悠閑踱步,時而奔騰馳騁,展現著生命的活力與自由。遠處,幾座潔白的蒙古包如珍珠般散落,裊裊炊煙自包頂裊裊升起,為這片寧靜的草原平添了幾分生活的氣息。
當夜幕降臨,我躺在柔軟的草地上,仰望星空。夏日塔拉的夜空格外清澈,繁星閃爍,浩瀚的銀河像一條璀璨的絲帶橫跨天際。耳邊傳來微風拂過草地的沙沙聲,偶爾夾雜著幾聲蟲鳴,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搖籃曲。在這里,我忘卻了塵世的喧囂與煩惱,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與放松,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偉大與神奇,也領悟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真諦。
而在張掖市區北郊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我又領略到了大自然的另一種魅力。這里是城市的 “綠肺”,也是大自然賜予張掖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我漫步在木質棧道上,棧道像是一條蜿蜒的絲帶,穿梭在濕地之間,將濕地的美景一一串聯。周圍的濕地風光美不勝收,水草繁茂,蘆葦輕搖,仿佛一片翠綠的汪洋,微風拂過,泛起細膩的波紋,每一葉都在低語生命的呢喃;遙望遠方,一群候鳥于水面翩躚起舞,它們的倒影在水中輕輕搖曳,勾勒出一幅動人心魄的畫卷,宛如大自然以水墨揮灑的杰作,洋溢著無盡的詩意與靈動。
我登上觀鳥亭,用望遠鏡觀察著各種鳥類的生活習性,聆聽著它們清脆的鳴叫聲,那聲音宛若大自然譜寫的悠揚樂章,洋溢著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每一個音符都躍動著生命的歡歌。在這里,我還參加了濕地科普教育活動,了解了濕地的生態功能、保護意義以及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增強了對大自然的認識和保護意識。這片濕地,就像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生態樂園,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也讓我明白了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它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態寶藏,值得我們用心去守護。
品味美食:舌尖上的張掖記憶
在張掖的日子里,我不僅被它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所吸引,還被它獨特的美食文化所征服,每一道美食都是張掖的一張文化名片。每天清晨,我都會去尋找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小飯。雖名叫飯,實則是面食,面塊小、肉塊小、豆腐小、菜丁小,以小料做成,每一口都充滿了驚喜,像是一場舌尖上的奇妙之旅。湯底是用牛骨熬制而成,那濃郁的香味,猶如歲月醞釀的佳釀,每一滴湯汁都蘊含著時間的醇厚韻味,再加入各家的秘制香料粉,以及豆腐、粉皮、牛肉等小料煮成一鍋,熱氣騰騰、食材豐富的小飯湯,輕輕澆在粒粒分明的“小飯”上,再撒上香菜、蔥花,一勺舀起,香氣瞬間彌漫開來,吃得鼻尖冒汗,美味無法形容,那是一種能溫暖人心的味道,讓我在清晨就感受到了張掖的熱情與活力,開啟美好的一天。
還有那獨特的炒撥拉,是山丹縣特有的街頭小吃。在街頭支起鑄鐵鏊子,將切好的羊肚、羊腸、羊肝、羊肺等羊雜,配以蒜苗、蔥花、洋蔥、辣椒等配料下鍋,用猛火爆炒。攤主一手搖著鼓風機,讓火勢更旺,那呼呼的風聲像是這場美食盛宴的前奏,充滿了煙火氣息;一手拿鏟子在鏊子里來回撥拉,將食材快速翻炒均勻,那熟練的動作宛如一場行云流水的舞蹈,每一個翻炒都蘊含著獨特的節奏感。我圍坐在鏊子旁,邊炒邊吃,麻辣適度,香氣撲鼻,讓人欲罷不能,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挑戰,也是對張掖美食文化的深度體驗,感受著張掖人民對美食的熱愛與獨特的烹飪智慧。
相傳,炒撥拉的起源與驃騎將軍霍去病在山丹戰勝匈奴有關。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河西走廊的山丹地區創建了軍馬場,戰時食物短缺,戰馬死后,馬肉供軍官食用,而士兵則分得內臟。為了犒勞三軍,他們就地取材,用石頭和盾牌作為烹飪工具,圍坐一起食用。這種烹飪方式后來被當地百姓學會并改良,使用牛羊雜為主要食材,放在鐵鏊子上炒制,形成了今天的炒撥拉。因軍士眾多,鍋灶食材不夠,眾人便迅速壘石成灶,把羊肉、羊雜巧妙地擱在盾牌上,一陣猛火快炒,頓時香氣撲鼻,彌漫四周。后來,這種烹飪方式漸漸被當地民眾學會并加以改良,就成了如今的炒撥拉。
當然,張掖的美食遠不止這些,搓魚面、炒炮、臊子面、燒殼子…… 每一種美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都承載著張掖的歷史和文化。它們宛如一把把神奇的鑰匙,悄然為我開啟了探索張掖的另一扇窗,讓我在品味美食的瞬間,深刻體會到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韻味,成為了我舌尖上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
旅行的收獲與感悟
踏上歸程,張掖的輪廓在視野中漸次遠去,可心底的眷戀與震撼卻如陳釀的美酒,愈發醇厚濃烈。這次張掖之行,已遠非一次簡單的出行,而是靈魂在自然與歷史的浩渺長河中,進行的一場盛大巡禮。
張掖的自然奇景,是大地撰寫的壯麗詩篇。七彩丹霞那斑斕色彩,是大自然用時光調色盤暈染出的夢幻畫作;平山湖大峽谷的雄渾壯闊,是地球在歲月中鐫刻下的不朽傳奇;山丹軍馬場的廣袤無垠、康樂草原的原始質樸、夏日塔拉草原的自由奔放,以及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寧靜和諧,都讓我領略到了大自然的多樣與神奇。面對這些,我深刻領悟到人類在自然偉力面前,不過是滄海一粟,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而張掖的歷史文化,宛如一部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千年的滄桑與輝煌。張掖大佛寺,以其莊嚴神圣的佛教殿堂和國內現存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見證了中國涅槃宗的發祥和初傳菩薩戒法的道場。馬蹄寺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擁有1600多年的歷史,其鬼斧神工般的石窟藝術和豐富的文物遺跡,不僅展現了宗教故事,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這些文化瑰寶,作為河西走廊著名的佛教勝地,不僅鐫刻著無數文化的印記,也向人們娓娓道來往昔的盛世與變遷,引領我們穿越時空,領略古代文明的熠熠光輝。
這里的民俗風情,是生活的生動注腳。草原上牧民的熱情好客、傳統的養馬方式、獨特的飲食文化,都展現出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山丹軍馬場,這個擁有超過329萬畝廣闊草原的地方,不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馬場,也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之地。它見證了3000多年的歷史,從古代畜牧業的中心到現代生態展新顏,山丹馬場的奔放自由讓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熱烈與不羈。而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作為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擁有1.5萬畝的濕地資源,還發揮著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功能,其寧靜和諧的環境讓我體悟到自然與生活的完美交融。
至于美食,它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文化的密碼。每一道佳肴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張掖人民的智慧,一口下去,便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獨特的煙火氣息。
張掖,宛如一本打開的書,每一頁都記錄著豐富的歷史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觸動著我的心靈;它如同一首激昂的交響曲,每一個音符都跳動著生命的旋律,每一段旋律都能引起我靈魂的共鳴。它已深深烙印在我的靈魂深處,成為我生命中一抹永不褪色的亮色。
我滿懷期待地盼望著與張掖的下一次邂逅,渴望再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去探索那些尚未被發現的美好,續寫屬于我與張掖的動人篇章。相信每一次的相遇,張掖都會以它獨有的魅力,帶給我新的驚喜與感動,讓這份關于張掖的記憶,在時光中不斷沉淀、升華。
- 羊城派
- 2025-02-01 08:49:47廣東羊城晚報旗下賬號
- 特朗普“話太多”累壞速記員,白宮考慮擴招據俄新社1月30日援引美聯社報道稱,消息人士表示,白宮正在考慮擴招速記員,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話太多”,速記員跟不上他的語速。報道中說:“特朗普話太多,負責記錄他公開言論的人很難記下他的所有話。目前正在討論雇用更多人員以應對工作壓力。”美聯社指出,特朗普在就職典禮當天說了2.2萬多個單詞,在視察北卡羅來納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受災地區時又說了約1.7萬個單詞。在總統換人的背景下,白宮速記員的日子尤其難過,因為美國前總統拜登“相對安靜”。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公共政策中心主任凱瑟琳·霍爾·杰米森則擔心,有時總統說得越多,想表達的意思可能就越不明確。拜登政府的通訊專員凱特·伯納則認為,特朗普可能一不小心就失去美國人的支持。
- 評論
- 新華社客戶端
- 2025-01-31 22:30:27新華社客戶端官方賬號
- 國際觀察|歐洲經濟陷入停滯 增長前景難言樂觀新華社布魯塞爾1月31日電 歐盟統計局1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受法國和德國這兩大歐洲主要經濟體經濟收縮拖累,去年第四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停滯。分析人士指出,雖然歐洲央行將繼續放松貨幣政策,歐盟委員會也在經濟普遍疲軟的情況下提出增長計劃,但歐洲經濟很難在短期內好轉,增長前景仍然低迷。在經歷了能源和通脹沖擊之后,歐元區經濟去年年初恢復增長,但年底再次停滯。盡管歐洲消費者購買力有所恢復,但仍不足以支撐經濟復蘇。由于制造業庫存高企、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利率水平較高,投資仍承受壓力。同時,受外部需求疲軟影響,出口環境舉步維艱。總體來看,相較其他主要經濟體,歐洲經濟疲軟隨處可見。此外,歐盟當前也難覓新的經濟增長引擎,正逐漸淪為“創新荒漠”。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在歐洲競爭力報告中指出,全球50家頂尖科技公司中,僅有4家來自歐洲。
- 評論
- 2
- 你的熱搜 成就熱點
- 哪吒2或成影史新票房冠軍
- 43歲薛凱琪在春晚一扭出圈
- 共慶新春佳節 促進文明互鑒
- 北青網
- 2025-02-01 07:31:17北青網官方賬號
- 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 能源股全線走低中新經緯2月1日電 美東時間周五,美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跌337.47點,跌幅0.75%,報44544.66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跌54.31點,跌幅0.28%,報19627.44點;標普500指數收跌30.64點,跌幅0.50%,報6040.53點。大型科技股漲跌不一,谷歌、亞馬遜、特斯拉漲超1%,臉書、微軟小幅上漲,蘋果跌0.67%,英偉達跌超3%。芯片股漲跌互現,ARM漲超4%,博通漲超2%,英特爾、超威半導體跌逾2%,安森美半導體、微芯科技跌逾1%。銀行股多數下跌,摩根大通跌0.34%,高盛跌0.86%,花旗跌0.56%,摩根士丹利跌0.46%,美國銀行跌0.96%,富國銀行漲0.04%。能源股全線走低,雪佛龍、西方石油跌逾4%,埃克森美孚、康菲石油跌超2%,斯倫貝謝跌逾1%。貴金屬方面,COMEX黃金期貨4月合約跌0.47%,報2831.9美元/盎司。COMEX白銀期貨跌0.81%,報32.23美元/盎司。
- 評論
- 13
- 北京日報客戶端
- 2025-02-01 08:08:31北京日報報業集團
- 2025世俱杯官方用球公布昨日,2025年FIFA世俱杯官方用球正式公布。比賽用球以珠光為背景,飾有鋸齒狀圖案和紅、白、藍星條旗圖案,與東道主美國國旗相呼應。2025年世俱杯將于北京時間6月15日至7月14日在美國進行。
- 2
-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