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述:
自2月1日起,特朗普政府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關稅以來,此舉便引發了連鎖反應:美國仿制藥供應鏈承壓,藥品短缺與漲價風險激增;同時,取消“最低限度原則(De minimis,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稅政策)”政策將推高電商平臺商品價格,低收入家庭或成最大受害者。
原文播報:
特朗普的對華關稅政策如今已顯著影響到兩大民生領域:藥品與網購。
據NBC報道,醫療行業數據顯示,美國90%的處方藥均為仿制藥,其中半數依賴海外生產,其中關鍵的活性藥物成分(API)的80%需從中國、印度等地進口。而近年來中國的API設施數量更是從2021年的134家增至2023年的219家,如果因關稅增長而造成供應鏈中斷,將導致抗癌藥、抗生素等關鍵藥物短缺,價格可能在數月內攀升——這將意味著關稅成本直接轉嫁給了消費者。
電商領域同樣面臨著沖擊。特朗普取消“最低限度原則”,將直接打擊SHEIN(希音,總部位于廣州的國際B2C快時尚電子商務公司)、TEMU(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等平臺上中國供應商的低價模式。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統計,中國占此類包裹出口的三分之二,2023年貿易額達660億美元。耶魯大學的研究預測,新規將使每個美國家庭每年損失約1200美元的購買力,低收入家庭因依賴廉價商品而受創最深。
背后故事:
特朗普此次對華關稅政策的底層邏輯,遠非“芬太尼危機”所能概括。從戰略視角看,這是美國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一次試探——通過關稅施壓,迫使中國在關鍵產業讓步,同時測試盟友的忠誠度與全球產業鏈的韌性。但此舉無疑暴露了美國產業的深層矛盾:既依賴中國供應鏈維持民生商品價格穩定,又試圖通過“脫鉤”削弱中國競爭力。
對此政策,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于4日表示,中方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已將美征稅措施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美方對中方輸美產品加征關稅,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性質惡劣,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做法。”
小編短評: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揮向中國,卻先砸中了美國民生的軟肋。當“救命藥”斷供、“白菜價”網購消失時,“美國優先”更像一劑副作用未知的猛藥——療效未顯,陣痛已至。真正的解方或在于合作,而非單邊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