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的破繭與突圍之路
2025年2月,華為公布2024年全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這一數字不僅標志著其重回美國制裁前的營收巔峰,更象征著中國科技產業在長達五年的“長征”中,完成了從絕境求生到戰略反攻的歷史性跨越。若將這場科技突圍比作紅軍長征,那么此刻的華為已成功“會師延安”,而未來,全球科技版圖的“燎原之火”正蓄勢待發。
一、長征起點:斷芯之痛與“湘江戰役”的生死考驗
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切斷其芯片供應與技術合作,全球供應鏈一夜崩塌。華為營收從2019年的8588億元驟降至2021年的6368億元,手機業務跌出全球前五,海外市場斷崖式下滑。時任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坦言:“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
這場“湘江戰役”般的至暗時刻,迫使華為啟動“備胎計劃”——海思芯片、鴻蒙系統、MetaERP等核心技術全面自研。2023年,搭載國產7nm麒麟9000S芯片的Mate60系列橫空出世,宣告華為突破5G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首次撕開西方技術鐵幕。
二、轉折點:遵義會議與“塔山計劃”的絕地反擊
長征的轉折在于戰略重構。華為的“遵義會議”是2021年后的業務重組:
首先是消費者業務破局,2024年,華為手機以18.1%的份額重奪中國市場第一,折疊屏手機全球市占率35%,超越三星;鴻蒙系統裝機量突破8億,成為全球第三大生態。
積極開辟智能汽車業務的“第二曲線”,鴻蒙智行從問界的艱難起步,到目前“四界”車型全年交付43萬輛,車BU首次盈利,研發周期從36個月壓縮至18個月,成本降低30%。
重點圍繞根技術進行突圍,從芯片制造到軟件替代,與國內產業鏈及大學一起努力,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哈工大突破EUV光源技術,昇騰AI平臺接入DeepSeek模型,華為云與國產芯片形成“數字底座”,構建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生態。
三、爬雪山過草地:韌性背后的“人民性”戰略
華為的“長征精神”體現在其“人民性”基因:
華為奉行普惠薪酬與奮斗者文化,截至目前員工持股覆蓋數十萬人,高強度激勵與“不讓雷鋒吃虧”的政策,讓海外數萬員工扎根亞非拉市場,支撐全球化布局。
扎根基層需求:從5G基站到全屋智能,從穿戴設備到政企云服務,華為始終聚焦“服務14億人”的底層需求,而非追逐資本泡沫。
與國家戰略同頻:研發投入占比超20%,5G、AI、半導體技術深度服務“數字中國”,與“一帶一路”市場形成共振。
四、會師延安:8600億背后的星星之火
2024年的8600億營收,不僅是數字的回歸,更是生態的崛起:
手機業務重回正軌:Mate XT三折疊屏定價2萬元仍供不應求,高端市場打破蘋果壟斷。mata與pura組成的雙旗艦銷量均突破千萬臺,中端品牌nova也攜麒麟芯片宣告回歸,市場份額自19年后再次登頂國內市場份額第一,今年有望再創新高。
車BU盈利:引望公司半年營收104億元,凈利潤22.3億元,技術輸出模式驗證成功。從開始的爭議不斷,到問界M9的大放異彩,車BU充分體現了華為對于技術及市場的敏銳及執著,這正如任老一貫堅持的,人才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應了那句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里的青山換成了人才。
海外也隨著鴻蒙的發展逐漸復蘇:穿戴設備全球份額超蘋果,歐洲光刻機巨頭ASML對華銷售額占比近50%,技術封鎖出現裂縫。
五、燎原之勢:從延安到全球的科技新秩序
未來的華為,已站在新起點:
原生鴻蒙整合DeepSeek R1大模型,昇騰社區推動千行百業智能化,華為云加速算力普惠。鴻蒙、歐拉、高斯三大開源系統構建“數字底座”,全球開發者生態逐步成型。中東、東南亞市場重啟擴張,穿戴設備與ICT基礎設施成海外增長引擎。
任正非曾說:“偉大的背后是苦難。”華為的五年長征,映射著中國科技產業的集體覺醒——從被動防御到主動破局,從技術跟隨到標準制定。正如長征精神照亮了新中國的未來,華為的突圍亦為中國科技點燃了燎原之火。未來,這場“戰役”將不止于一家企業,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全面升級:芯片、光刻機、操作系統、AI模型……每一顆“火種”都在蓄力,等待改寫全球科技規則的時刻。
歷史的劇本從未注定,燎原之勢,始于今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