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規模最大、最成功的一次起義,便是寧都起義,1931年12月14日,第26路軍1.7萬余名官兵,攜帶2萬余件武器,整齊地集合在寧都縣城南門外梅江沙灘上,在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的領導下,莊嚴地宣布起義,大家扯下帽子上的帽徽,撕碎青天白日旗幟,隨后以第73旅為前鋒直接開往蘇區,并通電全國,鄭重宣告隊伍參加紅軍,號召國民黨軍隊進行暴動,與工農群眾相結合,作徹底反帝反軍閥的斗爭。
寧都起義在當時的影響非常之大,這支隊伍改編為紅五軍團,當時紅軍只有紅一、三軍團四萬余人,一下子增加一個主力軍團,極大地壯大當時的紅軍力量,鼓舞了根據地人民的勝利信心,對鞏固和發展中央蘇區起了重要作用。
國民黨軍在第二次“圍剿”失敗之后,其主力全部撤退到后方,而強行命令26路軍駐防在寧都,這里距離紅軍當時的首府瑞金不到百公里,周邊都是紅軍的游擊區,這里不通鐵路,不通水路,補給十分困難,加之這支隊伍全是北方人,吃習慣面食而這里天天吃大米 飯,扎南方水土不服,瘟疫肆虐、士氣低落。此時,掌管部隊的參謀長趙博生決定率部起義。但是,擺在趙博生面前的是,起義如何把這些旅長、團長聚集起來一網打盡呢?必須有一個合情合理,不會令人懷疑的理由,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正在這個時候,也許上峰聽到這支隊伍軍心不穩,從南昌指揮部傳來一條消息:拖欠26路軍很久的糧秣、被裝、軍餉,這次決定足額發放,讓你們安心地打仗吧。要知道,那年月戰火紛飛,特別是蘇區受到封鎖,這是十分珍貴的物資,于是策劃起義的領導人季振同當即決定派少校旅部參謀李達,前往南昌催促接應糧餉。
當時,起義已經是箭在弦上,能否順利進行的一個時間點,都聚焦在少校參謀李達什么時候能將糧餉、被服押運回來。接到如此艱巨任何的李達,自然絲毫不敢怠慢,他日夜兼程,快馬加鞭趕往南昌。要知道,寧都離南昌三百多公里路程,而且山高路陡,河流縱橫,加之此時正值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寒風刺骨,任務十分艱巨。但李達堅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提前把這批救命的重要軍餉物資提前運回到了寧都。
李達把所有的軍用物資運到寧都之后,起義的領導人下令先把消息傳到全軍去,大家來領新衣服、新棉被和餉銀,此時此刻,26路軍上下一片喜氣洋洋,大家都像過年一樣開心,特別是那些旅長、團長、營長們,聽到消息說李達從南昌帶回來不少上峰獎勵的好煙和好酒,要與軍官們一起分享,接到軍部通知,今天晚上大擺宴席要召開“領餉慶賀大會”,大家都很高興想一飽口福,所有的人都興致勃勃地來參加慶賀宴。
誰知所有的軍官剛剛坐定,只見宴會大廳的大門立即關上,所有衛兵警戒地站立起來,剛剛笑容滿面的參謀長趙博生臉色一沉,一臉嚴肅地向到會的軍官們講了國內形勢和第26路軍的處境與出路,并正式宣布全軍起義加入紅軍。此時,席間立即一陣騷動起來,絕大多數人軍官被參謀長剛才的一番講話打動,并堅決表示擁護。但也有一部分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宣布所震驚,一時不知所措,頓時憂心忡忡。當然,也有少數幾個人當場表示反對,并要舉槍進行頑抗,隨即被早已盯著他的衛兵擊斃,其余的解除武裝,抓了起來。
隨后,控制了全軍的三部電臺,切斷了通往各地的電話和交通線路,并對這些舉棋不定的軍官旅、團長們安排扣留,贊成或者不贊成必須當場表態,其中,不贊成的每人給300大洋,遣散了不愿參加紅軍的團長以上軍官,其它一級也發給相應的路費回家。26路軍起義勝利,加入了紅軍,番號被統一為紅五軍團,軍團總指揮為季振同,軍團政治部主任劉伯堅。
接回軍餉并為解除這些軍官擺下“鴻門宴”立下大功的少校參謀李達,被人稱為寧都起義的引爆者。隨后在部隊的改編過程中,由于“左”傾路線認為連以上軍官是舊軍隊出身,軍閥習氣重,應該遣散回家,當時少校旅參謀已經是營級干部了,他便被擋在紅軍門外,并發給他路費讓他回家。
接到通知要回家的李達,此時急壞了,當時找到軍團總指揮季振同,軍團政治部主任劉伯堅,介紹了自己的家世,靠親友資助上學,知道紅軍是為窮人謀福利,因此,想參加紅軍,決定與戰友們并肩作戰,經過反復請求,并先后通過季振同和劉伯堅的講情和擔保,加上李達堅定執著的信念打動了紅軍,李達得以留在紅軍,他愿意服從安排,由少校營級干部降為擔任連長。
此時,留在紅軍隊伍中的李達,找到了平臺和大展身手的機會,他沒有讓看中他的紅 軍首長失望,在紅軍隊伍中,他很快展露才干。當時蘇區很缺人才,特別是識圖用圖懂通信的參謀型人才。而李達早年間又在西北軍學過這些,是紅軍里不折不扣的秀才指揮官,很快成了紅軍湘贛軍區的參謀,這期間打了許多勝仗,不久又成長為紅八軍的參謀長,因戰功突出榮獲了二等紅星獎章。隨后開始了自己長達40余年的參謀生涯。當年慧眼識人的領導人都稱贊,為我軍留下了一名真正的“好諸葛”。
李達原名李德三,1905年出生于陜西眉縣橫渠鎮橫渠村5組,幼時家境貧寒,靠親族的幫助,才在本村私塾上了學,上小學時,熟讀古代經典書籍,成績特別優秀。學習之余,他領著同學們做“排兵布陣”的游戲或演唱秦腔。那時候,他的私塾老師常對旁人說:“德三以后必成大器。” 后來,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橫渠高級實業小學,學習很刻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安私立東道中學,轉入省立師范學校,畢業后,李達在老家“橫渠鎮公所”任文書,后參加西北軍,自此開始了軍旅生涯。
李達記憶超人,尤善記人名,凡見面一次,即能記住對方姓名,數年不忘,打仗時打地圖運用得如神,因此得到“軍中活地圖”之譽。紅軍時期,部隊攻克湖南大庸城(今張家界)。李達見有石印局,即派人翻印二十萬分之一的地圖,下發部隊。大家看著這地圖,打了個大勝仗。抗日戰爭時期,李達親自組織制圖人員,并派出一個偵察排配合,北起九里關、南至漳河畔,運用簡易測繪法實地丈量,將該地區村莊、人口、水源、資源等做了標記,徹底弄清了晉東南、太行山和晉冀魯豫結合部之地形。后又指導制圖股完成了《最新華北明細圖》,繪制了分層設色的《太行軍區形勢圖》。
此后,李達參與指揮了襲擊陽明堡飛機場、伏擊神頭嶺、急襲長生口、破襲正太路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斗,深得部隊首長的賞識。 轉戰晉冀豫、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李達精心制定作戰方案,參與指揮了著名的反“六路圍攻”、反“九路圍攻”等戰役,粉碎日軍的殘酷“圍攻”、瘋狂“掃蕩”及其“囚籠政策”“三光政策”“治安強化運動”,為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期間,李達率領中原軍區的一批干部,組建各級支前司令部和指揮部。他組織部隊迅速修復了鐵路、公路,把作戰的急需物資送往前線,把傷員送往后方,保障了淮海戰役的勝利。此后,他協助部隊首長組織指揮了渡江戰役,率領第二野戰軍渡過長江天險,直出浙贛線,解放皖南、浙西、贛東北和閩北廣大地區。隨后折向西南,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四川、云南、貴州、西康4省,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晚年,李達將軍談起寧都起義1.7萬人起義當紅軍,還有自己參加紅軍的時候,稱自己是趙博生、董振堂的引導,才走上革命道路,卻不談自己領回軍餉時引爆這場起義的功績,令后人不住地贊嘆其高風亮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