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解放軍政治學院副政委樂時鳴
樂時鳴,原名樂嗣明。1917年8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定海縣(今舟山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前清秀才,以祖傳擇日、看風水和教書為業。1932年,樂時鳴于舟山中學初中畢業,同年秋到上海資本家劉鴻生所辦的開灤售品處任職員。1935年1月,創辦《微明》月刊并任編輯,發表文藝評論及小說多篇。同年12月,樂時鳴參加上海學生運動,聲援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學生運動的大游行。1936年2月,參加上海職業界救國會成立大會。同年5月9日,參加職教會紀念“五九”抗日示威游行,被國民黨警察局便衣特務逮捕,3天后后由劉鴻生出面保釋釋放。同月,樂時鳴調至上海職業界救國會中區干事會任干事。
青年時期的樂時鳴
1937年9月,樂時鳴加入中國共產黨。淞滬抗戰爆發后,經組織同意,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交通股工作,負責處理日常事務。1938年初,樂時鳴組織人員成立轉運站,完成接運數千名上海抗戰中留在租界的傷兵去內地的任務。1938年5月,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委員會運輸股副主任,率運輸股人員和車輛移駐南昌,接受新四軍南昌辦事處領導。12月,樂時鳴果斷決定攜帶部分車輛和物資投奔皖南新四軍軍部。1939年2月,創辦新四軍后方工業合作社并任經理。同年10月,奉命去上海提取各界捐贈的棉布。1940年1月,樂時鳴入新四軍教導大隊第九隊學習。結業后分配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任副官處人事科科長。12月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官處主任。
1938年8月,樂時鳴和愛人徐若冰攝于南昌。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樂時鳴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司令部管理科科長。其間,任火線劇社副社長,編寫獨幕劇《前路》。1942年2月,任第十六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長。1943年5月,任旅政治部秘書兼總務科長,10月兼任民聯科科長。1945年2月,樂時鳴入蘇浙公學學習。7月,任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宣教科科長。樂時鳴參加了堅持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參加了茅山、黃橋、西施蕩、黃金山、塘馬、興化、東臺等戰役戰斗。
巫恒通烈士追悼會,羅忠毅主祭獻花,樂時鳴司儀。
抗日戰爭勝利后,樂時鳴任華中野戰軍第六師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長兼教育科科長,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部長、后勤部政委,第三野戰軍二十四軍教導團政委。參加了蘇中、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
1950年11月,樂時鳴任第二十四軍七十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2年9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4年1月回國后,任第二十四軍文化速成學校校長兼政委,7月任第七十師副政委。同年8月,樂時鳴再次赴朝參加抗美援朝。參加了東線中線防御,夏季反擊作戰及停戰后幫助朝鮮人民恢復生產建設,受到朱德接見。1956年6月,樂時鳴任第七十師政委,第二十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國防工業工作部部長,北京軍區三支兩軍辦公室支工組組長。1969年10月,任第六十九軍副政委。1972年5月,任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8月,任解放軍政治學院訓練部副部長兼訓練部政治部主任。1982年6月,任政治學院副政委。
1995年合影。前左起:劉光裕、熊承滌、樂時鳴、孫軼青、王建中、張報、魏傳統、劉乃和、柳倩、劉春、繆海稜
1995年在北海公園合影。前左三為樂時鳴。
1955年,樂時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
樂時鳴詩詞手跡
樂時鳴著有《時鳴詩詞草》《戰斗·同行·放歌》,主編《虎將王必成》《好主任鐘期光上將》《江南擎天柱》等。
2015年8月8日,樂時鳴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據童來喜等主編《從新四軍中走出來的未授將銜的軍以上干部》改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