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紅軍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大獲全勝,俘虜了敵人的前線總指揮張輝瓚,以及大批國民黨士兵,后來張輝瓚被公開處決了,不過在被俘的國民黨士兵之中,有兩人后來卻成為了開國中將。
第一位就是被譽為紅軍“千里眼、順風耳”的王諍,在第一次反“圍剿”取勝之前紅軍是沒有電臺的,直到俘虜張輝瓚之后才繳獲到了電臺,并組建了紅軍自己的電訊隊,王諍被任命為隊長。
王諍是江蘇武進縣人,17歲時畢業于蘇州工業專科學校,隨后考入了黃埔第六期的通訊學科,畢業先是擔任過報務員,之后分配到了張輝瓚的第18師擔任中尉報務員,后來跟隨張輝瓚一起被紅軍俘虜了。
紅軍繳獲電臺之后急需電報人員,王諍主動加入了紅軍,并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紅軍建立了電訊隊。在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中電訊隊發揮了大作用,毛主席在大會上公開稱贊了王諍。
由于表現出色,1934年,王諍被批準入黨了,成為了紅軍總司令部電臺大隊長,在長征路上王諍帶著電臺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抵達陜北之后,王諍擔任過軍委第三局局長,主要負責電臺方面的事務。
抗戰時期,王諍和戰友們一起破獲了日軍的多種密碼,為抗戰做出了貢獻。新中國建立后,王諍還參加過抗美援朝,1955年,王諍被授予中將銜,之后他出任了通信兵部主任,后成為通信兵部第一書記。
在后來的特殊時期,王諍遭到了沖擊,好在他堅持了過來。1972年,王諍恢復工作,出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直到1978年8月13日病逝,享年69歲。
另一位從俘虜變成開國中將的人是劉金軒,他當時是張輝瓚手下的一個副連長,不過他和大多數國民黨士兵不同,劉金軒早已對國民黨軍隊的腐敗深惡痛絕,在被紅軍俘虜之后,他率先站出來請求加入紅軍。
成為紅軍戰士之后的劉金軒身先士卒,每次戰斗他都沖在最前面,他敢打敢拼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1933年5月,劉金軒被批準入黨了,此后他擔任過紅三軍團的班長、排長、連長等職。
在長征前夕,劉金軒成為了紅三軍團第4師弟11團第3營營長,一路上劉金軒多次立功,抵達陜北之后,他被晉升為陜北紅28軍第5團團長,后來他被留在陜甘蘇區擔負保衛任務。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后,劉金軒成為了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769團的參謀長,此后劉金軒長期在前線和日軍作戰,太行軍區成立之后,劉金軒成為了第6軍分區副司令,為抗戰做出了貢獻。
在解放戰爭中,劉金軒先后擔任過旅長、軍長等職,后來跟隨隊伍參與了解放西南。新中國建立后,劉金軒被派往陜西軍區主持工作,后調往西北軍區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將銜。
此后劉金軒擔任過第64軍軍長、鐵道部副司令等職,在特殊時期劉金軒遭受沖擊,直到1975年8月才恢復工作,后退居二線。1982年12月,劉金軒按大軍區正職離休享受待遇。1984年,劉金軒在北京病逝,享年76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