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領袖的個人能力并不突出(孫權守成有余開拓不足),團隊內部并不團結(江東士族和孫氏集團并不同心同德)的時候,要想統一天下,還得靠人口和土地。
東吳占地很廣,但都是長江以南地區,在三國時還屬于荒無人煙的地區,兩湖、珠江三角洲地區還沒有充分開發,長三角倒是開發了一部分,但也不像關中、中原地區開發的充分。
東吳土地很廣闊,但有價值的并不多。土地價值不高,人口基數自然就差,東吳比曹魏少了將近一半人口。
據統計,曹魏的在冊人口數量在500萬左右,有學者估計,曹魏實際人口應該是1500萬左右。
孫吳的在冊人口數量在230萬左右,有學者估計東吳的實際人口可能在1000萬以上。
蜀漢更少,在冊人口數量約為94萬,有學者認為蜀漢的實際人口可能達到600萬甚至更高。
曹魏和東吳人口比差不多是二比一,按照正常水平,曹魏憑借人口土地優勢,早就應該實現大一統,只不過是曹魏集團整體水平太菜。
要是劉邦或者朱元璋,再不濟就是劉備拿到了曹操的劇本,一統天下也早已是板上釘釘。
曹操固然是一代雄主,但前期滅袁術、呂布、袁紹、劉表,平張魯張繡耗費了他太多精力,再加上他有頭風病(八成是高血壓),過早的去世,沒有時間能一統天下。
曹操死去后,曹魏集團基本上沒有特別厲害的軍事人才,要不然也不至于被司馬氏奪了江山。
曹魏-西晉集團能夠最終消滅蜀漢、東吳,完全是憑借人口財富優勢活活將它們耗死的,“人為”的因素反而占小部分。
換句話說,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的人才水平差不多,蜀漢集團的人才水平稍高一點,以“人為”彌補了人口和土地的劣勢,東吳則較多依賴長江天險。
人才水平差不多,這個天平暫時是平衡的,沒有“超人”出現打破平衡,所以這個平衡狀態能保持六十多年。
諸葛亮倒是個類超人,但他的“超能力”全都用于彌補人口劣勢了,沒能發揮逆轉乾坤的威力,要是他是曹魏陣營的一員,那早沒蜀漢和東吳什么事了,劉備和孫權早就跪地向曹操稱臣了。
沒有X因素打破平衡,隨著時間的發展,曹魏的人口優勢會不斷積累,最終這個優勢會打破三國的平衡。
以上才是孫權沒能一統天下的主因。
但有主因也有次因,上面已經分析過,領袖的個人能力和團隊的凝聚力就是次因。
孫權這個人,還是他大哥孫策看的比較清楚,孫策死前遺言:“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的話簡單來說就是,老弟你也就只能守成,開拓就不行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赤壁之戰,孫權任命周瑜防住了曹操,夷陵之戰,孫權任命陸遜防住了劉備,守成綽綽有余了。
至于開拓就稀松平常乃至拙劣不堪了,孫權前后六次征討合肥,均無功而返。尤其是第二次征合肥,逍遙津之戰,孫權以十萬對張遼八百,被張遼追著打,孫權還差點被活捉,這軍事水平在三國也算是墊底了。
就孫權這個軍事能力,想統一三國,相當困難。
除了孫權個人能力差強人意外,東吳集團的內部凝聚力也很差,江東本地士族并不忠心于孫氏,他們當年也是被孫策的大棒打服的,心里多少有點不甘心。當年赤壁之戰,江東士族全都攛掇孫權投降,就是為了改換門庭。
江東士族貌合神離,孫氏宗親內部也禍起蕭墻,孫權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彌合內部矛盾去了,哪還有精力去問鼎中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