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廣東再次霸屏熱搜!8011.8萬人次涌入嶺南大地,745.3億文旅消費狂攬全國目光。
從非遺醒獅潛入海底共舞,到“5元紅包”掀起移風易俗新風;從潮汕英歌舞席卷網絡,到《哪吒》票房橫掃49億——廣東憑借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將春節變成持續月余的文明奇觀。
廣東憑什么成為春節“頂流”?這場“贏麻了”的春節盛宴,藏著嶺南大地的硬核答案。
在廣東過年,仿佛一頭扎進嶺南文化的萬花筒——這里既有千年商都的市井煙火、又有老西關的詩意繾綣、更有新廣府的先鋒潮玩......當滿城木棉花在冬日綻放,整座城市變化作一座沉浸式年俗體驗館,處處是“熱氣騰騰”的廣式浪漫。
行花街|?視覺中國
廣式濃郁年味中,行花街是重頭戲,滿城姹紫嫣紅比春光還濃。北方小伙伴還在裹著羽絨服逛廟會,廣東人卻穿著單衣在花海里“行大運”。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這句粵語童謠生動地描繪了廣州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北京路、西湖路、天河體育中心等八大花市,如同巨型年味盲盒,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和發現。金桔堆成的金山銀山,桃花灼灼似粉霞墜地,水仙在青花瓷盆里吐露清芬,每一處都散發著濃濃的年味。
但廣州花市絕不止步于“買花”——漢服少女舉著自拍桿穿梭在五代南漢宮燈造型的攤位前,抖音主播用粵語講解五代同堂的吉祥寓意,AI書法機器人揮毫寫揮春,連胡姬花都被包裝成“爆單網紅”,年輕人抱著巨型向日葵打卡發圈:“掂過碌蔗?。ū雀收徇€甜)”
廣東水上花市 | ?視覺中國
如果說行花街是視覺的盛宴,那么廣東的美食則是味蕾的狂歡。廣州人過年,是用味蕾寫就的《易經》。從臘月二十三的謝灶開始,麥芽糖黏住灶君嘴的傳說就拉開了美食的序幕。年三十的“九大簋”更是豐盛至極,發財蠔豉與黑松露燒鵝并肩作戰,寓意著好事發財和富貴吉祥。
最震撼當屬“盆菜宇宙論”:鮑參翅肚是永恒C位,底下卻藏著日式壽司飯、法式鵝肝醬,香港親戚夾起龍蝦時驚呼:“呢個fushion盆菜,夠曬international!”
傳統的廣東餐|?圖蟲:AuthorLinyt
當然,年夜飯的餐桌是最豐盛的,白切雞、年鵝、燉湯、清蒸魚、各式糕點等琳瑯滿目,讓人垂涎欲滴。其中,雞因其吉祥的諧音而成為了廣東年夜飯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而點心則寓意著金銀滿屋,為新的一年帶來了美好的祝愿。
廣東年例農村白切雞|?視覺中國
在廣東,“逗利是”堪稱一絕?!肮舶l財”不是祝福而是財富密碼。未婚人士化身“人形紅包探測儀”,從年初一清晨開始掃樓式“逗利是”:公司前臺小妹能靠一句“靚女新年好!”血戰三十層寫字樓,祠堂里三歲幼崽收紅包收到手軟,連小區保安都學會用粵普雙語輸出吉祥話。但傳統習俗正被科技結構——家族群里的“電子利是”如煙花綻放,區塊鏈紅包能開出數字藏品,更有青年在永慶坊搞起“紅包盲盒交換大會“,拆除廣彩茶杯的概率比中彩票還刺激。
花市上的年桔|?視覺中國
除了行花街、品嘗美食和逗利是外,廣東的民俗活動也盡顯文化底蘊。廣東年味是祠堂青磚與珠江新城玻璃幕墻的對話,是電子鞭炮與南音小調的混響,更是代際之間心照不宣的文化暗號。
民俗活動大多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隨時間推移,逐漸演變成如今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嶺南大地孕育的非遺民俗猶如璀璨星河,自秦漢軍屯至兩宋衣冠南渡,中原的社火祭祀與百越的巫儺文化在珠江三角洲這片熱土上激烈交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層積現象。
廣東燈會 | ?視覺中國
在廣東過年,一定要逛一次燈會,感受粵式張燈結彩的新年氛圍,“不看花燈不叫年”的習俗深入人心。
在廣州南沙區,2025年大灣區燈會以其宏大的規模和精美的燈景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蒲州花園、南沙天后宮景區及濱海公園內,218組燈景和1萬余盞彩燈交相輝映,是目前國內占地面積最大、燈組最多、展期最長的超級燈會。而在深圳,灣區超級燈會則以“福耀百家”“山海仙蹤”“大圣歸來”等主題,用超過兩萬平米的非遺彩燈為市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簪花女神燈組|?視覺中國
舞龍舞獅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人們通過舞龍舞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些習俗代代相傳,是廣東春節期間的傳統節目,街頭巷尾常常能看到舞龍舞獅隊伍穿梭其中。獅子搖頭擺尾,龍身翻騰跳躍,伴隨著鑼鼓聲,展現出一種威武雄壯的氣勢。還有飄色、醒獅、粵劇等傳統藝術表演,讓人們感到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舞龍|?視覺中國
醒獅則是嶺南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每逢喜慶節日必有醒獅助興,寓意著吉祥和深遠。醒獅起源于五代烽煙,當時中原獅舞南遷,與嶺南武風相融,化作驅邪納吉的圖騰。相傳南海瘟疫肆虐時,神獸踏足祛災,鄉民以竹篾扎獅酬神,遂成“瑞獅”。
醒獅之韻,藏于“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獅眼靈動點睛,寓意開運啟智;采青銜福,象征財源廣進;高樁騰躍,更顯步步高升。獅頭一抹朱紅,驅散晦氣;金角昂揚,鎮守家宅平安。
舞龍舞獅|?視覺中國
英歌舞起源于潮汕地區,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據民間藝人的口耳相傳和一些佐證資料的記載,潮陽英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其表演形式獨特,融合了武術與舞蹈的精髓,展現了潮汕人民剛毅、勇敢的精神風貌。
傳統年俗中的英歌舞表演|?視覺中國
英歌舞的表演形式獨特,舞者們身著傳統服飾,手持長棍,隨著鼓點的節奏,進行著整齊劃一的步法和動作。表演中,既有個人技巧的展示,也有集體力量的體現,使得整個舞蹈場面既壯觀又和諧。
英歌舞表演者|?視覺中國
近年來,英歌舞持續“火出圈”,被許多網友稱為“春節必看的傳統藝術盛宴”和“最強過年氣氛組”。每逢農歷新年和民俗節慶,潮汕地區“跳英歌”便迎來高峰,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來觀看。
雷州換鼓,這一古老而神秘的民俗活動源自雷州先民古老的敬雷祭雷活動,是雷州半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雷州,由于地處雷區,先民們為了求得雷神的仁慈與眷顧,每年都會虔心祈禱,并制造最好的銅鼓來敬獻給雷神,從而換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湛江“雷文化”的集中體現。
新春巡游 | ?視覺中國
年例作為盛行于廣東粵西地區的傳統民俗,其起源于明朝,最初是由村慶活動和商慶活動演變而來,其核心活動包括祭祀神靈、游神擺宗臺(有的地方叫擺醮),以及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這些活動不僅表達了對神靈的敬仰和對祖先的懷念,更是對社稷的祭祀。年例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美食,邀請親朋好友共同歡慶。這不僅是一場美食的盛宴,更是親情的交流和朋友情的延續。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年例活動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除了傳統的祭祀和表演活動外,一些地方還增加了現代元素,如煙花秀、燈光秀等,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參與。
近年來,廣東過年的獨特魅力愈發凸顯,吸引著五湖四海的人們紛至沓來。
“廣東過年憑什么脫穎而出?”
一句話概括就是:廣東既沉淀著古老文明,又翻涌著新鮮活力,年味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迸發驚人生命力。
廣東過年人潮涌動 | ?視覺中國
首先,廣東溫熱的氣候孕育出獨特的年味美學符號。當北方積雪封門時,廣東的花市正姹紫嫣紅。氣候優勢催生了“行花街”這項世界獨有的年俗,與自然的親密對話,塑造了廣東人“以花喻吉”的象征體系。這份獨屬于嶺南的感官盛宴,源于大自然的饋贈——年均20℃的冬季,讓花街可漫步、廟會可夜游、年飯可露天。
舞獅表演 | ?圖蟲:幽鳴
醒獅在冬日晴空下騰躍不需要擔心冰雪阻滯,除夕夜可以穿著單衣逛遍全城廟會,連祭祖供品都因氣候溫暖而格外豐盛——順德人家神案上的燒乳豬能三日不腐,潮汕祠堂的糖獅在潮濕空氣中泛出琥珀光澤。
這種氣候饋贈,使得廣東春節成為五感全開的沉浸式體驗:眼睛看醒獅采青,耳朵聽粵劇鑼鼓,鼻子嗅蒸糕炊煙,舌尖品盆菜鮮香,手指觸摸利是的磨砂質感。暖風不僅吹開木棉花,更吹熱了文旅經濟:春節入境游客增長近3倍,反向春運成新潮。
宗祠祭祖|?視覺中國
其次,宗族祠堂文化也是廣東年味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廣東鄉村,春節從不是一個人的儀式,更是宗族文明的復活節。梅州客天下的圍龍屋里,三代同堂祭祖分胙;清遠連樟村的非遺市集上,村民以農耕手作串聯鄰里。
宗族網絡如同毛細血管,將醒獅、英歌舞、鰲魚舞等民俗輸送到每個角落。當汕頭的火龍在夜空綻放火花,當祖廟黃飛鴻紀念館的醒獅巡游引爆喝彩,你看到的不僅是技藝展演,更是一個個宗族共同體在現代化浪潮中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回望。
村民們正在舉行“營老爺”儀式|?視覺中國
宗族制度更衍生出獨特的文化保鮮機制。順德自梳女姐妹會至今保留著明清年俗、汕尾漁歌隊用疍家方言傳唱宋代春節謠、連深圳城中村的“二房東”們,也會在年三十還原消失的圍村打醮儀式。
這種持久的文化慣性,使得東莞工業化程度越高,各村“康王寶誕”越盛大;廣深高鐵越快,春運摩托大軍越要載著金桔盆菜返鄉——就像榕樹氣根扎得越深,樹冠越要向四方伸展。
屋頂上的小神仙|?視覺中國
除了宗族文化,廣東還有獨特的移民記憶。從唐宋海上絲路的蕃坊客商,到當代“廣漂”的新客家人,移民記憶早已刻入城市基因。客家人的釀豆腐與法式甜品同列年夜飯桌、潮汕工夫茶道與英歌舞嘻哈改編共舞......
嶺南人記憶中的土樓團圓飯|?視覺中國
在千年文化的基礎上,商貿基因更是給廣東新年注入現代活力。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人把生意經寫進了春節基因。
從明清十三行時期,洋商帶來的琺瑯鐘表成為廣府年俗新寵;民國騎樓街的茶樓推出“賀年西餅”,把葡式蛋撻變成拜年手信。這種商業智慧在當代進化出更炫目形態:深圳科技園白領用比特幣給家鄉祠堂捐香油錢,潮汕跨境電商把“紅桃粿”賣成TikTok爆款,連百年老字號陶陶居都推出“數字點心NFT”......
這種模式,既是千年商貿基因的延續,亦是現代消費場景的重構,廣州十三行的帆影猶在眼前,從明清商幫的茶瓷貿易,到如今“一城一IP”的文旅矩陣,廣東人總能用商業智慧讓年味歷久彌新。
廣州宗祠鳳凰花開|?圖蟲
珠江潮漲潮落間,廣東年味完成著永恒的新陳代謝。當古老宗祠遇見賽博燈會,當商貿智慧碰撞數字非遺,廣東用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證明:真正的年味從不在博物館里,而在市井煙火的鮮活脈動中。
這或許就是嶺南春節穿越千年仍熱氣騰騰的終極秘密——在廣東人眼里,所謂年味,本就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文明實驗。
編輯/Hermione
文字/小Q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
長期征稿
后臺私信“投稿”獲取聯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