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版圖中,除了中國,印度就是最具市場潛力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眾多海外企業眼中的“香餑餑”,然而,現實卻是一次次被印度無情打臉,印度也因此混了個“外企墳場”的諢號,這不近日,德國的大眾又被開了個大罰單,理由也還是一如既往的搞笑,而長此以往下去,莫迪的印度制造夢可就要更加遙遙無期了。
大眾遭重了
大眾在全球車企中的位置自不必說,可以說是德國工業的驕傲,雖然這些年在電車上有些許頹勢。
但對印度這樣亟需技術引進,以帶動制造業發展的國家而言,大眾理應是上賓才對。
但顯然莫迪和印度人民不這樣看。
近日,印度政府指控大眾故意少繳零部件進口稅,金額達到了14億美元。
印度這邊稱大眾通過進口幾乎完整的未組裝汽車,鉆了零部件和整車進口關稅差額的空子,是事實上的逃稅。
而要是指控成立,大眾在印度多年的耕耘或將付諸東流。
事實上,大眾汽車的遭遇并非個例。
早前,小米、福特等知名企業也曾在印度市場遭遇過類似的困境。
這些企業往往在印度建廠投產,明明是給印度產業帶來活力,但卻往往會遭遇印度政各種調查,甚至臨時立法和追溯立法,多年經營一朝被收。
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現象可謂是有口皆碑。
那么,為何明知印度市場充滿風險,仍有外資企業前赴后繼地涌入呢?原因還是前面說的,市場潛力大。
這幾年,印度一直是全球大國里面GDP增速最快的,并且人口眾多。
這個錢,誰都想賺,中國德國美國概不例外。
此外,印度政府在吸引外資時開出的條件相當豐厚,話和承諾聽著都相當誘人。
但一旦外資企業進入,投入不小的成本,并大批配置資產,就仿佛進入了印度的“圍獵圈”。
然后許許多多的企業就被印度用各種由頭找茬,甚至為具體事和企業立法或廢法都能做出來。這一來二去,印度政府錢是沒少賺,但名聲當然也就相應地臭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莫迪的印度制造夢真的還有戲么?
印度制造遙不可及
與印度相比,中國在吸引外資和制造業發展方面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曾試圖將中國的制造業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削弱中國的影響力。
然而,事實證明,這一策略并未如愿以償。
首先,從制造業轉移的角度來看,人力成本確實是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除了人力成本外,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政策穩定性、勞動力素質等因素同樣至關重要。在這方面,中國內陸地區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內陸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
鐵路、公路、航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大大改善了內陸地區的交通條件,使得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的差距不斷縮小。
同時,內陸地區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且勞動力素質較高,這使得內陸地區在吸引制造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相比之下,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動力素質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在印度,外資企業常常面臨零部件缺乏、需要從國外進口的問題,這不僅增加了成本,還影響了生產效率。
此外,印度的電力供應不穩定,偶爾的斷電也會導致生產停滯。
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了印度制造業的發展。
在勞動力素質方面,中國內陸地區也展現出明顯優勢。
由于多年義務教育的推動,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團隊意識和工作態度也遠強于印度。
在中國內陸地區的工廠里,員工們通常能夠高效地完成生產任務,而不需要過多的監督和管理。
在印度,由于員工散漫、素質良莠不齊等問題,外資企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確保生產順利進行。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的話,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發展不僅取決于其短期的政策和環境,更取決于其長期的綜合實力和國民素質。
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不僅是因為其擁有廉價勞動力,更是因為其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效的勞動力、穩定的政策環境以及不斷提升的國民素質。
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中國制造業的強大競爭力,使其在全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而對于印度來說,想要擺脫“外資墳場”的帽子,實現制造業的崛起,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只有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提高政策穩定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才能真正吸引外資并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騙來一個,養一陣就給殺了,殺雞取卵,甚至還因此出了很多“惡法”,這才是對印度造成更大傷害的。
對莫迪和印度而言,是得想明白,錢得賺,但是賺錢更長久才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