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8年,人民大會堂正式破土動工,在修建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技術上的困難,這篇小文章,我就簡單和你聊聊“東廊柱搬家”這個小細節。
正文
當年,針對大會堂大門的設計,就特意有過交待,這大門相當于是臉面,一定要使用咱們中國自己的設計風格,不要采用西方的那種廊柱設計風格。因此,設計人員在具體設計的時候,特別注意把中間的三開間尺寸做了加寬處理。
沈其和沈勃當時主要是抓設計這方面的總體工作,這一天,沈其拿來了東廊柱的設計圖,沈勃拿起圖紙一看,發現中間三開間的柱距是其他柱距的兩倍了。于是乎,他就提出來,這中間的柱距相隔太遠了,看上去十分的不美觀。他的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后,經過大家伙的商討,最后決定把中間的柱距減少到9米,而至于其他的柱距,仍舊保持7米的距離。
當時,東大門的鋼筋混凝土柱子已經澆灌結束了,只不過還沒有拆模。
等實地考察以后,發現之前設計的9米距離,在實際當中還是做小了距離。因此,要求沈勃一定要想辦法把中間的這個東門廊柱搬家,哪怕用角鋼重新做基礎也是允許的。
聽到這個消息后,沈勃心情有些低落,覺得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位。因為當初他就特別把東門的中間的柱距設計到了9米,結果還是給做窄了。
聽到要給東門廊柱搬家的消息后,沈勃也犯愁了。
工期本就很緊張,只給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如今還要把這個高23米,1.25米見方的鋼筋混凝土挪位置,豈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
連著好幾天,沈勃都為這個事犯愁,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
他召集了好些個有經驗的建筑專家和工程師,大家伙一起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商討的過程中,結構工程師的眉頭就沒有舒展過。要知道那幾根廊柱的上面,可是托著一個小禮堂的,這怎么給柱子搬家啊?
但是任務下來了,就必須要完成這個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
連著好幾天的商談,一個姓張的工程師突然靈光一閃,他提出了一個辦法。
那鋼筋混凝土本身的斷面只有1,25—1.25米,只是在外面做了包磚,再加上鑲嵌了大理石之后,柱子的斷面這才變成了2.5米。那么,咱們是不是可以在外包上面做文章,降低柱子的斷面,這樣就多出來距離了。
他提出的具體做法是:
中間的兩根柱子的外包偏心外移,兩側兩根柱子的外包則是向內移。
這樣一下來,中間的開間距離也就被擴出來了一米多左右。而且,這樣不僅做到了中間開間變大,還做到了兩側柱間次大的效果。
經過這樣的重新設計改造后,完全符合咱們中國建筑的主間、次間以及稍間的安排。從外表上看,東門的中間柱子之間的距離是10.3米,而次間的距離也變成了8.02米,至于稍間的距離也變成了7.15米,而至于其他柱距之間的距離,也變成了7米。
大家伙可算是商討出了這么一個滿意的方案,于是乎,沈勃就把這個方案畫成了透視設計圖。最終,他們的這個大膽設計獲得了通過,那東門廊柱也順利搬了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