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deepseek爆火,TOP君的首頁被各種deepseek銳評、詢問建議、提高效率的帖子刷了屏。
本以為這就是使用工具的終點,結果“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的年輕人也沒放過AI,涌現出一大批用deepseek算命的用戶。有網友表示,用deepseek看八字,根據推薦又看了幾天水晶手串,“一抬頭發現全網都在買,最大贏家疑似賣手串的”。
去年,號稱“水晶之都”的東海縣的水晶交易額接近460億元,大小商家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水晶的“復興”既與玄學的綁定、明星的直播營銷相關,也離不開行業本身的特殊性。
在最科學的APP,算最玄學的命
輸入出生日期、時間、地點、性別,再發送相應的指令,deepseek就能進行八字排盤,并根據要求解讀命理特征、運勢、調整建議。如今,小紅書上出現了大量教程,手把手教用戶怎么“科學算命”,熱度過萬。
在這些筆記的評論區里,網友們分享事業、感情、學業等測試結果,紛紛驚嘆deepseek“準得嚇人”。
但也有人指出,AI算命的本質不過是一個超強搜索引擎,匯集了市面上主要流派的說法,僅供娛樂,準確性仍然有限。
不過網友網上算命,大多沒那么較真,許多人還是玩得不亦樂乎。根據算命結果,deepseek通常會推薦一些配飾“調整能量”,如石榴石、黑曜石、海藍寶等,不同的水晶代表不同的五行能量和寓意,總有適合的一款。
相較黃金,水晶的價格門檻不高。同時,水晶作為飾品晶瑩剔透,加上“招財”“招桃花”等玄學祝福,消費者也樂于買單,“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據第三方機構統計,近一個月,水晶手串的銷量就在75萬到100萬之間,近一年的銷售額超過億元。
水晶復興,乘著情緒價值的風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水晶之都江蘇東海就體會到了水晶文化帶來的紅利。相同質量的石頭,賦予頗具韻味的名字、歷史典故,融入“美學文化”,就能增長幾百倍的身價。從今天回望,這種“情緒價值”不過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
圖源人民網
東海縣水晶產業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吳清峰于2009年入行,他表示,在線上渠道未崛起的時候,水晶行業主要通過線下展會和景區實體店進行銷售。
不僅渠道變化,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也在改變,面對年輕的消費者,如今的水晶商家投其所好,很快跟上了水晶玄學的潮流。
目前興起的水晶玄學來源于國外的水晶療愈概念,與本土玄學的五行屬性做了結合,到現在,本土化的“五行說”和起源于國外的“脈輪說”幾乎是平分秋色。相同的是,無論根據哪種理論,適合的水晶佩戴都能調節人們的“能量場”,給人帶來好運。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徐藝洋、伊能靜、于正、董潔等明星紛紛開始直播帶貨水晶。根據第三方數據,徐藝洋在去年年底的“水晶之約”專場直播中,銷售額達到100萬到250萬;伊能靜直播帶貨的水晶陣價值6999元;于正帶貨5萬8的水晶吊墜,專場直播銷售額超過500萬元……明星效應和網紅帶貨將水晶的熱度和價格炒得更高。
明星達人帶貨帶來了關注度,趁著這波熱度,一些中小商家走起了定制水晶的路子。有星盤塔羅的從業者,依托過往星盤客群的積累,將客人的星盤解讀與定制水晶相結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價格從200元到幾千元不等。
在炒出天價的水晶面前,多數消費者還是較為理性,數據顯示,50元到100元價格帶的水晶產品最受歡迎,銷售數量占比達到29%。
“造假”不斷,水晶還能火多久?
線上直播的即時性和水晶直播間沖動消費的氛圍,讓許多消費者在“招財”之前,已經花了不少冤枉錢出去。
和玉石翡翠類似,水晶作為非標品,缺乏統一的品質分級與定價體系,沒有鑒賞經驗的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水晶的真假和質量。近一年來,黑貓投訴中關于水晶的投訴超過1400條,集中在商家虛假宣傳、水晶材質造假。
吳清峰講述,當前水晶市場的造假手段主要分為以玻璃、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的“材質造假”,和通過染色、拼接等方式提升低品質水晶商業價值的“優化處理”。消費者在購買到質量造假的產品后,還會遇到維權困難等問題。
“珠寶玉石無品牌”,水晶行業對創業者沒有明顯的壁壘,加上夸張宣傳的所謂“1000%利潤率”,吸引不少個體創業者涌入水晶賽道,這也意味著水晶市場缺少行業標準體系,以及嚴格的市場監管保障。
短期來看,情緒療愈會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成為許多人的安慰劑,水晶的熱度或仍將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