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技六小龍火了以后,不少城市都開始反思為什么沒有出六小龍。但六小龍不是全部,人工智能所涵蓋和影響的技術和產業也非常廣闊,各個城市都可以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優勢進行創新。只要踏實投入,做好服務,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和創新空間,其他城市也有希望后來居上。在這方面,蘇州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可能依托強大的工業實力和科技積累,在人工智能賦能工業化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蘇州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經濟引擎,在人工智能(AI)賦能工業領域展現出獨特的戰略布局和顯著成效。依托其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政策支持及技術創新生態,蘇州已經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上先行一步。
一、頂層設計與政策引領,構建AI賦能工業的“試驗田”
蘇州于2021年制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明確全產業鏈覆蓋目標,2024年進一步啟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推出《高水平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行動方案》,計劃到2027年實現AI相關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政策重點支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通過場景應用牽引技術攻關,并對智能算力提供使用補貼,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二、依托制造業優勢,打造“AI+工業”全場景應用生態
蘇州擁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萬億級產業集群,工業體系完備,2024年工業投資增長11%,規上工業產值目標2026年達5萬億。其AI應用場景覆蓋智能制造、醫療、零售等多領域:
智能制造上,法奧協作機器人實現“2分鐘上手”的便攜式焊接,天準科技的高精度視覺檢測系統應用于高端消費電子、光伏硅片缺陷檢測。
垂直領域大模型上,思必馳開發的政務大模型可模擬“一網通辦”服務,未來延伸至智慧座艙、新能源等領域。。
三、強化技術底座,推動“算力-數據-算法”協同創新
蘇州布局本地算力基礎設施,支撐大模型訓練需求,并通過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鏈接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應用。2024年AI產業規模達2362億元,增長20.35%,已經構建了“1+15”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推進體系,形成從科創型中小企業到全球獨角獸的梯度體系,獲批省級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產品和應用解決方案140項。
四、開放生態與人才集聚,驅動技術產業化落地
蘇州以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吸引全球資源,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促進產學研合作。通過“科技招商+人才招引”策略,累計引進高層次、雙創領軍人才超過398人,以頂尖人才團隊帶動的各級各類人工智能創新人才總量超過3萬人。國際化的創新聯合體與產業基金進一步加速技術商業化。
五、目標導向與產業協同,構建萬億級智能經濟
蘇州提出“智造十大行動”,聚焦四大萬億級產業和15個千億級產業培育,推動AI深度融入汽車、家居、金融等領域。蘇州已經聚集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2100家,其中核心企業近700家。在語音識別、自動駕駛、機器視覺、機器人、大模型等核心領域,擁有了一批領軍企業。
蘇州通過“政策先行錨定方向、場景驅動技術滲透、生態聚合資源要素”的三位一體模式,將AI深度嵌入工業基因,既激活了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又催生了新質生產力。城市發展AI需立足產業優勢,強化技術底座與開放生態,以應用場景為突破口實現技術價值轉化。未來,隨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試驗區建設的深化,蘇州或將成為全球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標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