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又稱星鏈計劃,是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提出的一個宏偉項目,計劃用“星?!睉鹦g向地面傳輸數據,旨在為全球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
星鏈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最大的利用近地軌道衛星面向全球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的星座衛星。截至2024年12月,星鏈衛星的發射總數已經達到了7213顆,為100多個國家的約500萬客戶提供服務。星鏈還計劃在2027年前將4.2萬顆衛星送入低軌。
地球上的互聯網已經被做到了極致,發揮到了極致,幾無發展空間了。高瞻遠矚、先人一步的馬斯克已把觸角早早地伸向了潛力無窮的地球外面——近太空,妄圖捷足先登,霸占操控近太空,以此來獲得不可估量、源源不斷的商業利潤。
那么,星鏈究竟帶給了馬斯克多少利潤呢?
星鏈對缺乏可靠的5G和光纖網絡覆蓋地區提供互聯網服務,每年可以帶來高達300億美元的收入,約為其火箭發射業務年收入的10倍。
毋庸置疑,星鏈越完善,越成熟,吸引的客戶也會越多,帶來的利潤也會越一發不可收拾。
不要認為,星鏈只會給馬斯克帶來可觀的商業利潤,其實呀,還會帶來無法估算的軍事利潤。
也就是說,星鏈一旦運用到軍事上,定會收到比商業價值不知要高多少倍的回報。
星鏈衛星的應用范圍包括通信傳輸、衛星成像、遙感探測等同樣適用于軍事領域,并能進一步增強美軍的作戰能力,包括通信水平,全地域、全天時偵察能力,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和天基防御打擊能力等。
另外,星鏈計劃的衛星網絡還可以解決美國本土與海外軍事基地的無縫連接問題,以及困擾美國防部許久的5G網絡建設中的既有頻譜占用和騰退問題等。美陸、空軍已分別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展開合作,探索利用星鏈衛星開展軍事服務的方式。
不要認為,這些都只是設想,殊不知,星鏈早就被投入到軍事領域了。
俄烏沖突時,美國國防部偷偷摸摸地從馬斯克的SpaceX公司購買星鏈服務供烏克蘭軍方使用。
有了高性能“星鏈”的加持,烏克蘭前線部隊可以憑借互聯網應用進行安全和高效通信,使他們無需依賴更容易被俄軍監聽的手機或無線電信號就能保持聯系,增強了戰斗力,提高了作戰效果。
現在的戰爭,看似是槍炮之間的互轟對決,實則是背后的信息較量。
你有大炮,對方也有大炮,若拋開一切只談硬碰硬的話,生死的概率各占50%。可若有了信息的加入的話,這個概率立馬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即勝利方屬于信息靈敏者。
你有大炮,若沒有信息導引的話,你知道對方在哪里,更別談能擊中了??赡隳?,一旦有精準信息的導引,你就可以設置好對方的位置數據,只需一發炮彈就可終結對方的生命。
這里的信息導引,指的就是利用衛星、無人機等發回來的數據圖片。而馬斯克的星鏈,則可以輕松容易地做到這些,且無懼干擾。
美國太空軍司令約翰·雷蒙德以烏克蘭沖突為例解釋稱,太空對于現代戰爭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在于,Starlink衛星網絡部署在地球上空20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并提供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這允許“前線的烏克蘭軍隊能夠與指揮部保持聯系”。
一句話吧,這就是“太空戰”!
從太空上打擊地球,遠比在地球上打擊地球要輕松得多,便捷得多,有力得多。
這點,我國,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曉得美國的居心叵測。所以,在這點上,我國也絕不能落后。
在距離地球表面約160公里到2000公里之間軌道上運行的低軌衛星,因其較低的軌道高度,信號輸送延時短、損耗低等特點,非常適合發展衛星互聯網業務。
根據國際慣例,外太空依據的是“先到先得”的原則。在近地軌道上,空間資源非常有限,誰先捷足先登,誰就先行占領最好的區域和位置。目前,全球對低軌衛星的資源競爭非常激烈,除了美國的“星鏈”外,英國、加拿大、俄羅斯、德國、韓國等相繼規劃了宏大的低軌互聯網衛星組網計劃。
星鏈率先把近太空的諸多區域給占領了,自然,人家就要發言權,人家就覺得高人一等。人家下一步還想繼續發射4.2萬顆衛星,意圖很明顯,就想把近太空的所有空間被占得個滿滿當當,一點不留。
這可不是好事,也絕對不允許星鏈這樣做!
茫茫無邊、潛力無限的外太空,也必須有我們中國堅強不屈、魁梧高大的身影在!
于是乎,我們中國也為在近太空上能分一杯羹爭分奪秒地努力奮斗。
我國的“星鏈”叫“千帆星座”計劃,也稱作“G60星鏈”,由成立于2018年的上海垣信牽頭建設,預計2025年底完成648顆發射,提供區域網絡覆蓋;2027年底完成共1296顆的一期建設,提供全球網絡覆蓋;到2030年底,完成超1.5萬顆低軌衛星的互聯網組網。
低軌衛星有損耗少、性能高的諸多優勢,但要實現信號覆蓋,就要有數以萬計的衛星組團配合。也就是說,衛星越多,信號覆蓋面就會越廣。要想在低軌上能占有一席之,你就必須得爭分奪秒地多發射衛星。
目前,美國的星鏈是7213顆衛星,而我國僅有72顆,差距懸殊。
要想在短時間內研發出數量龐大的衛星,“批量化”生產就非常重要。一般情況下,一顆衛星的生產大概需要3至5年的周期,而“千帆星座”的衛星數量龐大,為加快研制效率,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自主研發打造了衛星智能制造平臺,建立起模塊化、標準化的衛星生產線,目前該生產線已具備年產300顆以上衛星的能力。
我國使用的是長征6號甲型火箭,該火箭一次性最多送18顆衛星上天。
去年8月,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甲遙二十一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千帆極軌01組18顆衛星發射升空,標志著中國在全球衛星互聯網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2月11日,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甲(簡稱“長八甲”)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59次飛行,也標志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丁,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實現系列化。
這一次的發射,非比尋常,極大地震驚了世界。
《中國日報》英文版指出,“新型火箭首次發射升空,標志著中國在追趕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方面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在不久的將來,長八甲新型運載火箭“將用于為中國龐大的空間互聯網網絡部署大量衛星”。
路透社評價中國此舉旨在通過一次發射將更多衛星送入太空,將推動中國對抗馬斯克旗下衛星互聯網公司“星鏈”在地球低軌道的過度存在的戰略。
我國一邊穩扎穩打地實施“千帆星座”計劃,一邊也不忘實現其商業價值,先后與巴西和馬來西亞達成合作,向兩國提供衛星網絡服務。
在組建衛星星座的同時,我國在太空技術方面也屢屢取得進展。
今年年初,我國在激光數傳領域實現一重大突破——首次星地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遙感影像傳輸試驗成功;中國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了針對巨型星座的“太空行動”,并開發了一種新的二進制鯨魚優化算法(BWOA),可幫助中國衛星對“星鏈”等巨型星座衛星進行全面偵察。
這也就表明我國在有條不紊地追趕星鏈,同時也在為高效防備和對付星鏈謀劃出了絕佳方案。
曾經美國的GPS獨霸天下,我們也深受其害,隨后,我國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于自研出媲美于GPS的北斗導航系統,不在受制于美帝國。而今,雖然馬斯克的星鏈暫時領先,但我們有實力,更有信心,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會趕上,甚至超過“星鏈”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p>
【我是。您若感興趣的話,敬請點贊、評論和轉發,帶給更多的人知識和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