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和女友同時掉河里,先救哪個?這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涉及到“媽”、“母”這些字眼兒,目的僅僅是為了討論漢字的意義,及其字形演變,無意冒犯海底撈。瑞思拜 x 10086。
我旗幟鮮明地表個態:我喜歡海底撈,我是海底撈的鐵粉兒,不僅愛吃,也喜歡海底撈的就餐體驗,以及海底撈的企業文化。
所以,請微信審核人員(別管您是AI算法,還是人工審核),以及看本文的廣大朋友,高抬貴手。先行謝過^_^
海底撈,你“媽”掉了
好了,咱們言歸正傳。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不想好為人師,但今天刷手機時,手機爹推薦了一張快要包漿的老圖:
如你所見,這張圖里面的海底撈牌匾,“海”字里面的“母”掉下來了,但沒全掉,吊在半空中,懸而未決,四舍五入薛定諤的“母”。
之所以說這是一張包漿的老圖,是因為,我大概在四年前,就看到過同一張梗圖,當時就覺得極其抽象,當時就笑得不行不行的,但是當時還不太流行“抽象”這個詞,現在想起來,用“玩兒抽象”來形容這張圖是最恰當不過的。
為什么說溫故知新呢,是因為我發現,這掉下來的一塊,并不是海底撈的“媽”,而是另有蹊蹺。
到底怎么回事呢?繼續看。
“吃鍋撈母”的誤會
另有蹊蹺,還得從網友的誤會說起。從網友們的評論中,你就知道大家對海底撈誤會有多深:
這是海底撈母親:
每個男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還以為喻義“母湯”:
別帶女友去,免得被問:
丟了老母:
可能會變成第二十五孝的故事:
有人玩梗,說這是專為媽媽們設計的新品牌:
有人快笑死了:
有人說,她掉海里了,需要有人把她從海底撈起來:
有人說,小心摔倒,年紀到了:
還有人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承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其實以上網友都誤會了,那塊掉下來的,不是海底撈的“媽”,因為海底撈的“?!弊?,跟“母”沒有半毛錢關系。
“?!钡挠疫吺恰懊俊保?strong>“每”和“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字。
OK,咱們今天就好好聊聊,這倆字到底有什么來歷,又有什么區別,為什么 長得這么像?
故事從“海”的右邊說起
咱們先來從字形結構分析一下“?!钡挠疫?,是“每”,非“母”。
眾所周知,現代楷書的“?!弊钟蓛刹糠謽嫵桑?/p>
圖:漢典
左半部:“氵”(三點水),表示與水相關;右半部:實為“每”,而非“母”。
“?!笔且粋€典型的形聲字:
形符:“氵”表示與水有關;
聲符:“每”表示讀音。
在先秦時期,“每”與“海”的古音相近(如“每”屬之部,“?!睂僦咳肼暎暦δ苊黠@。
類似以“每”為聲符的漢字還有:
梅:從木,每聲;
悔:從心,每聲;
晦:從日,每聲;
敏:從攴,每聲(甲骨文另構)。
“?!弊终f清了,然后下面說重點,“每”字。
“每”和“母”的關系,就是沒有關系
聊完“海”,咱們進一步聊聊“每”,想要消除海底撈“媽”掉了的誤會,這是關鍵,因為“母”才是“媽”的意思,“每”和“媽”沒關系。
關于“每”和“母”的關系,需要通過漢字演變,和字源分析來理解。
對于咱們廣大讀者來說,雖然這倆字在楷書中字形相近,但它們的本義、功能和文化內涵完全不同。
一、字形對比:看似相似,實則不同
1??“母”的字源與意義
甲骨文:像女子跪坐、雙手交叉,胸前兩點象征乳房,強調“母親哺育”的形象:
圖:漢典
本義:母親,后引申為“本源”、“根源”(如“字母”“母體”)。
文化象征:與生育、養育相關,是漢字中重要的“女系符號”。
2??“每”的字源與意義
甲骨文:像女子頭戴發飾(“”或“屮”)站立之形,本義與“美”、“盛裝”相關(如“每”字甲骨文)。
演變:金文中發飾逐漸簡化為“”,戰國后下部寫作“母”形,但實際是誤變。
圖:漢典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草盛上出”,后假借為“每一”“每次”等副詞。
從上面圖片中的甲骨文、金文,可以看出兩者有明顯的區別。
省流版:“母”、“每”這倆字有如下區別:
二、以訛傳訛、將錯就錯
那么為什么到了現代,“每”下面長得像“母”呢?這其實是字形訛變、將錯就錯的結果。
畢竟語言這東西,就是個約定俗成的東西,哪怕是錯誤,傳開了,人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早期“每”字頭部的發飾(如“屮”或“”)在書寫中逐漸簡化。
下部女子的身體線條(如“女”字)被誤寫為“母”(因“女”與“母”字形相近)。
后來這種誤解固化,在戰國文字中,“每”的下部已趨近“母”形。
漢代隸書進一步混同,最終楷書定型為“每=+母”的結構。
三、相互獨立:“母”是獨立字,“每”多作聲符
從文字的功能看,“母”獨立表意,直接表示“母親”(如“母”、“姆”、“毒”等字中的“母”均與本源義相關)。
從文化符號看,“母”是在“女”字基礎上,添加兩點,專指母親。
從文字功能看,“每”假借為副詞,本義消失后,借音表示“每一”“經?!保ㄈ纭墩撜Z》“每日三省吾身”)。
作為聲符構字,“每”字利用其讀音,參與形聲字構造,如“?!?、“梅”、“悔”、“晦”等。
四、文化聯想:附會與真實
由于“每”中含“母”,有人將“海”解讀為“水之母”,或把“每”解讀為“人+母”,或認為“每”與“母”有生育關聯(如“萬物之母”)。
但實際上“母”、“每”無關,二者在造字邏輯上毫無聯系,附會源于后世對字形的強行解讀。
只是到了楷書,“每”與“母”的字形才變得相似,但字源、本義、功能都沒有直接關聯。
省流版:“母”、“每”二字的混淆,是漢字演變中形體訛變、將錯就錯的結果。
如果想深入理解這類問題,需要借助甲骨文、金文等早期字形的幫助,否則,很容易被楷書表象誤導,鬧出類似“海底撈你‘媽’掉了”這樣的笑話。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海底撈沒有掉“媽”,沒有,沒有。以后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_^
再次聲明:本文絕無冒犯海底撈的意思。海底撈,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