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西夏王朝
1. 李繼遷(963-1004年):北魏鮮卑后裔,本姓拓跋氏,改名趙保吉,銀州(今陜西米脂縣)人。防御使李光儼之子,西夏王朝的奠基者。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年),李繼遷的祖先拓跋赤辭歸唐,被唐太宗賜姓為李氏。唐僖宗時,李繼遷的高祖父李思忠,與從兄李思恭征討黃巢時陣亡。自此,黨項李氏得以世據以夏州為中心的五州之地。
李繼遷 畫像
李繼遷長大后勇悍有謀,“擅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族兄、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入朝,獻地給宋。宋太宗派使者將李繼捧五服之內的宗族入質汴京。宋朝接收西夏五州之地時,李繼遷才二十歲。假稱乳母亡故,外出下葬。出城后,出奔地斤澤(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聯結黨項豪族,抗宋自立。同年十二月,李繼遷攻打夏州(今陜西靖邊縣),自此,走上了與宋朝分庭抗禮的道路。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繼遷襲據銀州。自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后。宋太宗命副將王侁等進兵,李繼遷與宋軍激戰,喪失軍隊五千余。部下陣亡嚴重,各部族都被攻殺,放棄銀州逃走。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李繼遷見部落敗潰,宋兵勢盛,依附遼朝以圖抗宋。遼封他為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以宗室女義成公主嫁李繼遷。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宋太宗見李繼遷附遼,讓其族兄李繼捧回夏州牽制。
西夏疆域圖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十二月,上表歸宋,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李繼遷受任夏州刺史后,仍在邊地擄掠,不斷與宋朝發生局部的戰爭。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李繼遷破靈州,改名西平府。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正月,李繼遷建都西平府。宋遣使議和,宋真宗妥協退讓,授李繼遷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五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李繼遷奪回五州地數千里。黨項族以此為基地,迅速發展。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李繼遷因傷去世,年四十二歲,死后其子李德明嗣位。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李德明追尊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廣德孝光皇帝。其孫李元昊即位,追謚為神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墓裕陵。
2.李德明(981-1032年):字阿移,夏太祖李繼遷長子,夏景宗李元昊的父親。為人深沉有器度,多權謀。宋咸平三年(1000年),遼圣宗授予李德明為遼朔方軍節度使。宋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李繼遷去世,李德明嗣夏王位。七月,遼圣宗封李德明為西平王。
李德明 雕塑
李德明即位,派遣牙將王旻奉表表示歸順宋朝。宋景德三年(1006年),李德明再次派遣牙將劉仁勖奉上請求,將歸附的誓表放在北宋盟府,說歸附宋朝是其父李繼遷的遺命。宋真宗對李德明大加贊賞,授他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并冊封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加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并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
宋景德四年(1007年),李德明為表示對宋朝的誠意,獻上馬五百匹、橐駝三百頭。宋朝回謝,賜給奉廩,襲衣、金帶、器幣等物。李德明上表請求去宋朝首都東京互市,購置所需要的物品,宋真宗欣然同意。同年五月,宋朝冊封李德明為鎮軍大將軍、右金吾衛上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其他官職一切如故。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遼國遣使冊封李德明為大夏國王。同年,宋朝降詔給李德明,加賜為守正功臣、中書令。
宋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宋朝加授李德明太傅。宋天禧四年(1020年),李德明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宋乾興元年(1022年),宋朝加封李德明為“純誠功臣”。宋天圣六年(1028年),李德明派兒子李元昊領兵消滅了甘州回鶻。
題外話:悶聲發大財的李德明
1004年正月,父親李繼遷病故,李德明在靈前嗣夏王位。他分析內外形勢,清晰的把準了黨項族群的發展命脈,定下了韜光養晦的發展戰略。一、對內保境安民、與民生息。二、對外依遼附宋,避免戰爭,發展商貿。三、厚積薄發,向西蠶食,增強實力。
李德明清楚地看到,以他們的家底,不能與相鄰的遼國和宋國直接對抗。他決定收斂鋒芒,放下尊嚴,選擇向遼、宋兩個強敵俯首賣乖,連年派使者向兩國表示歸順之意。李德明的依遼附宋的外交政策,雖然損失點無關緊要的面子,卻實實在在地得到了許多好處,遼國和宋朝爭著搶著去對其宣慰賜賞,李德明趁機悶聲發大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