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
2月5日,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交流研討,進一步凝聚共識、凝聚力量。廣東科技報邀請科技工作者代表結合所在領域各抒己見,以科技創新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為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言獻策。
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土壤環境研究所所長鄧一榮:
科技引領,協同創新,共筑粵港澳美麗灣區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而環保行業作為其中重要一環,正以其獨特的方式為廣東綠色發展貢獻力量,以高水平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廣東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勢顯著,尤其在環保領域。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技創新是驅動環保產業升級的關鍵。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手段,我們得以更精準地監測環境污染,更高效地治理生態問題。科技創新不僅提升了環保產業的效率與效果,更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了綠色發展的新動能。點燃科技創新的澎湃引擎,需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創新環保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綠色轉型。
當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與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正落實生態環境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建設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攜手打造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基地。
在環保領域,接下來我們仍需進一步加大力度:首先,深化產學研融合,以促進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其次,加強國內外合作,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環保技術與管理經驗;再次,聚焦環保產業發展,強化政策引領和支持,激發創新活力。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美麗中國先行區,以高品質生態環境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教授級高工張小鋒:
科研產業齊發力,攻堅發動機熱障涂層,助力廣東科創建設
在發動機熱障涂層領域,廣東形成了多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與科研機構緊密結合,形成從材料研發、涂層制備到應用服務的完整產業鏈,提升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擁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優秀的科研人才隊伍,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在發動機熱障涂層方面,科研團隊開展深入的研究工作,攻克技術難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緊密,具有良好的國際合作基礎和開放的營商環境。我們能夠與國際同行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我們要加強前沿領域探索與布局,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的基礎研究項目,力爭在關鍵技術上取得更多從“0”到“1”的突破;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瓶頸,著力解決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卡脖子”的問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強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區域協同創新,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推動科研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研資源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
廣東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長、智能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副主任周雪峰: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廣東已構建了全球最為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壯大,一批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勢能不斷增強,作為一名在粵科技工作者,倍感自豪和榮耀。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雙重角色,既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支柱,又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助推器,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當前,廣東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正圍繞工業母機、機器人、先進激光制造三大領域持續發力,依托智能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廣東省智能檢測裝備創新中心、廣州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概念中心等創新平臺,與行業龍頭企業系統創新,陪伴式服務行業龍頭實現 “從0到1”基礎研究、“從1到10”工程化突破、“從10到100”,產業化突破,逐步形成了“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新局面。
接下來,我們要以不斷創新的精神和努力奮斗的姿態,全面貫徹落實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積極服務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擁抱“科學的春天”,高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繼續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努力為服務支撐廣東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廣東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技術經理人先鋒張旭:
點燃科技創新引擎 構筑成果轉化生態
廣東省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構建涵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支撐”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旨在實現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創新策源地”的歷史性飛躍,打造一個在全球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加速重構的今天,廣東正迎來從“產業跟隨者”向“技術領跑者”華麗轉身的關鍵時刻。
廣東,這片經濟熱土,地區生產總值已傲然突破14萬億元大關,連續36年穩居全國經濟總量榜首,區域創新能力更是連續8年全國第一。這里匯聚了超過830萬家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7萬家,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孕育了一個亟待激活的龐大技術需求市場。
科技創新的引擎,需要市場的熱情來點燃。廣東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作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正積極實施“科創中國”——“科創廣東”場景運營項目,致力于打造萬家成果轉化工作站、匯聚千名技術經理人、建立百個協同創新中心、設立數十個城市服務中心的“萬千百十”工程,通過構建“以技術需求為引領,科技成果精準對接”的創新模式,為科技成果的轉化鋪設寬廣大道,讓科技創新之花在廣東這片沃土上絢麗綻放。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李巍華:
多方協同發力,推動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也是強國之本、立國之基。從工業革命到現代科技競爭,制造業始終是核心領域,也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
廣東省作為制造業大省,在全國GDP貢獻中占據重要地位,制造業產值及其帶動的上下游產業創造的價值巨大,不僅是廣東省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是強省立省的根本。廣東省的產業優勢顯著,是中國制造業的核心基地之一,在電子制造、汽車制造、家電、服裝等領域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強大的配套能力,大灣區是全球重要的制造業中心,深圳、廣州等城市也是全國重要的創新中心。此外,廣東作為進出口貿易大省,其貿易物流體系發達,金融服務完善,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先進,這些都為廣東省的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華南理工大學的學科布局與廣東省產業集群緊密對接。華南理工大學以工為主,理工醫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全面對接智能制造、電子制造、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等產業集群。華工的工程學是ESI萬分之一學科,廣東省內唯一,在全球排名中處于領先地位,為廣東省的制造強省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華南理工大學培養了大量的校友,其創新平臺如集成電路學院、大灣區超級機器人研究院等,為廣東省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裝備、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科技對產業的影響深遠。將科技落實到產業上,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強化政產學研用協同,以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其次,政府要營造/完善技術轉化生態,通過引導風投等方式為技術商業化提供資金支持,并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產業發展。此外,人才也是關鍵因素,需要通過人才引育和人才集聚促進產業發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
助力廣東打造綠色經濟新增長極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立省之本、強省之基。廣東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雄厚的人才儲備。作為華南生態科技創新高地的一部分,我們團隊依托華南國家植物園的優勢,開展了研究海岸帶生態系統和碳循環,推動藍碳技術與綠色產業融合,為生態修復、碳中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引擎,尤其在綠色低碳領域作用顯著。例如,我們研發的碳匯監測技術已應用于濱海濕地生態修復、碳市場交易等,為政府制定濕地保護政策提供數據支撐。我們通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優化生態系統管理,評估紅樹林生態修復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指導各地的生態修復工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助力廣東打造綠色經濟新增長極。
要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需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尤其在綠色科技、藍碳經濟和智能制造等領域打造國際競爭力。同時,應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環境治理技術,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此外,還需加強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建立國際化的研發中心,優化創新生態,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推動科研與產業無縫銜接。
科技創新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團隊將繼續深耕生態研究,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為廣東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共同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讓廣東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勇立潮頭!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 胡漫雨 陀艷 張文鑫
編輯 | 劉肖勇 董敏煒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審核 | 馮海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