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文 /林鴻東
六年前,一位來自廣東的“80后”青年小蘇,回到澳頭祖地尋訪先人蹤跡。他屬于澳頭“公順和”族系。據《澳頭今昔》記載,“公順和”是一間商號,“專營雜貨、藥材、白糖等,從事南貨北上、北貨南下的生意。廣東和香港有分莊”。傳說中,“公順和”曾擁有南船十八條,每條船需船員六七十人,載重達四五百噸,往來于天津、煙臺、遼寧、秦皇島等地經商貿易。
當小蘇行至澳頭附近的張埭泰安宮時,宮廟旁的三道碑刻吸引了他的目光。在第三道碑刻上,他隱約辨認出自己高祖的名字——“蘇炳普”。小蘇告訴我,他的曾祖父是蘇開明,而《澳頭今昔》一書將蘇開明的父親誤記為“蘇根蒲”。依據輩分應為“炳”字輩,因此其高祖的正確姓名應為蘇炳普(或蘇炳蒲)。當時,小蘇還與我分享了他尋獲的高祖蘇炳普的照片。
此事我一直記掛于心。昨日,我請人將三道碑刻拓印下來。在第三道碑刻的拓片上,“蘇炳普”的名字清晰可見于兩處。原來,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重修泰安橋時,蘇炳普是四位發起人之一,且位列首位;同時,他也是捐資大銀二百元的四位主要捐資人之一,同樣排名第一。唯一捐資超過他的,是捐銀三百元的商號“聯振茂”。據查,蘇炳普后來成為1931年在廈門創立的福成春銀號股東之一。他曾在南洋生活,歸國后聯合蔣玉田在澳頭捐資創辦培基學校。根據老照片上的信息推算,蘇炳普發起重修泰安橋時,正值五十七歲。
中午,我告訴小蘇:“碑刻上已確認了你的高祖父蘇炳普之名,他是民國時期重修泰安橋的第一發起人,也是主要捐資者。”小蘇聽聞十分欣喜,卻也略感遺憾:“恐怕已沒幾人記得高祖了!”
誠然,這位為民修橋、便利鄉里的澳頭先賢蘇炳普,一度近乎湮沒于時光長河。然而,我想對小蘇說:自今日始,蘇炳普之名已從碑文中清晰浮現,重新走回人們的視線。
為民修橋者,永垂不朽!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