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飛機的時候回顧一下今年的慕安會,決定手機敲字說一下整體感覺。
會議那兩天,天氣陰沉冰冷,中間下了一場小雪,整個氣氛有點壓抑。在會場拿到了一本厚厚的手冊,兩天的日程各種主會議和場內外各種邊會安排得密密麻麻,十分緊湊。
美國副總統萬斯走上講臺,首先說了幾句暖場,說第一次來慕尼黑是和妻子Usha一起旅游,她今天帶著兩個孩子也來了,一直很喜歡慕尼黑和這里的人等等。接著表達了對2月13日慕尼黑市中心發生的汽車撞人襲擊事件(警方稱嫌犯為阿富汗籍庇護申請者)的哀悼,說我們為你們祈禱、加油打氣。這時全場爆發了一陣掌聲,萬斯開玩笑地說:“我希望這不是我得到的最后一次掌聲“。
結果,接下來的話真的全是難聽的。萬斯首先強調了歐洲要加強自身的防御,接著話鋒一轉,說歐洲的威脅既不是俄羅斯,也不是中國,而是正背離民主和言論自由這些最基本的價值觀,且嚴重脫離群眾。他還半開玩笑地暗諷歐洲指責馬斯克干涉歐洲的內政:如果你們對Greta Thunberg(瑞典氣候活動家,因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激烈批評和行動主義而聞名)的批評能忍10年,那么你們也能扛得住馬斯克幾個月的“影響”。
萬斯的演講在歐洲引發一片嘩然。你可以說歐洲防務投入不夠,可你說歐洲不再民主和言論自由了,這就屬于掀桌子了。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斯在萬斯之后演講,本來有個寫好了的講話稿,但不得不現場發揮,把萬斯的話批了一通。他慍怒地說“如果我沒理解錯,萬斯是在把歐洲部分地區比作獨裁政權,這是不可接受的” 。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對萬斯的講話也很生氣,說這看起來像美國要和歐洲找事。德國總理舒爾茨則批評萬斯“不嚴肅”,且涉嫌干涉德國的選舉和民主輿論。
相比之下,早就在巴黎被萬斯擺了一道的馬克龍就更平和一些,說這些話不過就像一個對歐洲的“電擊”,早就跟你們說歐洲要自主、要靠自己,現在看到了吧?
批評歐洲過度依賴美國安全保護,從北約成立就開始了。艾森豪威爾在1953年就曾警告歐洲“美國的水井可能會干涸”,敦促其承擔起更多集體防務責任。特朗普上來后說話變得一點也不“外交”,直接指責歐洲是“拖欠國防賬單”的吸血鬼。但美國副總統在國際場合公開說歐洲背離了民主和言論自由,而且不只說了一次,這在歷史上好像確實罕見。
也去參加了慕安會的美國國會參院軍事委員會主席Roger Wicker趕緊往回找補,說萬斯太嫩了,說話一點都不過腦子,你們別太當回事。但大西洋對岸,特朗普在接受媒體問詢時,則把萬斯夸了一頓,說他講得“非常精彩”。
實際上,萬斯可能既不是“嫩”,更不是“不嚴肅”,他只是說了特朗普和馬斯克想讓他跟歐洲人說的話。
從巴黎人工智能峰會,他就開始批歐盟《數字服務法》搞言論審查,在慕安會只不過說得更全面和深入了。他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歐盟基于《數字服務法》模糊的“仇恨言論”就主張有關關閉社交媒體,警方對涉嫌在網上發布反女權主義言論的公民進行突擊搜查,瑞典政府對一名焚燒《古蘭經》的基督教活動人士判刑,英國因為有人在離墮胎診所50米遠的地方祈禱處以罰款等等。
他還批評了羅馬尼亞和德國:羅馬尼亞該國懷疑受俄羅斯虛假信息影響選上來一個極右翼候選人,要推翻選舉結果重新選大選;德國則是因為慕安會這次沒有邀請右翼政黨、和馬斯打得火熱的德國選擇黨(AfD)議員,以及左翼民粹主義政黨BSW聯盟的代表參會。
至于萬斯說這些話的意圖,有很多種解釋:可能是在給X和其他被歐洲這幾年以GDPR和“數字兩法”為代表的監管放了不少血的美國公司撐腰,講話稿里有些話簡直就像馬斯克寫的。
另一種解釋是特朗普希望給歐洲施加壓力,換來歐方在俄烏問題上的妥協。慕安會前他和普京單獨通了話,有點要甩開歐洲單干的意思。慕安會上,隨處可以感受歐洲在俄烏問題上的焦慮,不少人提到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德、英、法、意背著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簽署協議,允許納粹德國吞并蘇臺德區),擔心重蹈覆轍:美俄達成了個協議,歐洲卻蒙在鼓里。這兩天馬克龍喊了歐盟和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的領導人緊急在巴黎開會商量對策。
還有一種觀點,是特朗普就是要表達對歐洲右翼的政治支持,打擊歐洲左翼和建制派,本周德國要大選,這個時機也很敏感。
感覺歐洲怎么抱怨,特朗普根本不在乎。無論經濟還是安全,歐洲都離不開美國。對萬斯反映的對美國科技公司強監管這些問題,拜登政府不是沒有感知,在美歐貿易技術委員會等機制也提出過,但從來沒有把矛盾公開化,對外還是維持跨大西洋團結合作、共同對付中國的形象,特朗普不過是揭開了蓋子:生意場上無父子,更無兄弟和盟友,我們先把跨大西洋友誼放一放,聊聊生意再說。
美國對歐洲態度的轉變,對中歐之間的互動也產生影響。去年我也來了慕安會,對比兩次會議的氣氛,感覺這次歐洲對中國客氣了不少。王毅外長這兩天進行了密集的外交活動,會見了德國總理舒爾茨、歐盟外交政策與安全高級代表卡拉斯、法國外長巴羅、德國外長貝爾伯克、以色列外長薩爾,甚至還見了下北約秘書長呂克。歐洲高官這次的一些涉華公開表態,主要還是表達了解決矛盾、尋求合作的意愿。
盡管是歐洲的主場活動,中美關系無疑是房間里的大象。美國專場和中國專場在同一天幾乎背靠背舉行,王毅外長以“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來闡述中國對美基本方略,并且建議不太懂這句詩的老外去問DeepSeek,給《射雕英雄傳》(也是國內春節檔一部電影〉和DeepSeek帶了一波流量。
總的來說,這句詩在國內引起的關注多于海外。慕安會現場的那些人當時未必理解是什么意思。后來在一個邊會上碰到某法國智庫的負責人,他說自己真回去問了DeepSeek,也弄清楚了這句詩后面的故事。“我理解中國就是那位身懷絕技的年輕武士(張無忌),完全有實力打敗對面的敵人,現在只是隱忍和不愿破壞和平?”他問。
在另一場主題為“2025年的中國”邊會上,寫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Graham Allison(這次王毅外長也在慕尼黑也專門見了他)和《外交事務》雜志主編Daniel Kurtz-Phelan之間圍繞特朗普2.0中美關系走向發生了一場辯論。
Graham Allison覺得中美關系能在兩國元首的引領下緩和,特別特朗普不是一個對華鷹派,愿意跟中國談判。但是DKP對此很懷疑,還開玩笑說,可以跟Allison打賭,賭注1000美元。
在DKP看來,特朗普政府現在沒有統一的對華政策,他身邊的幾個派系會爭奪話語權。即使是對華鷹派也分成三類:一種是像Marco Rubio這樣的傳統鷹派,源于保守主義,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目標就是推翻共產黨。第二種是像國防部副部長Elbridge Colby這樣,對美中競爭的看法仍很強硬,特別是高度關注印太、臺灣、南海等問題,但剔除了意識形態因素。第三類是在對華競爭上更克制、更孤立主義的MAGA派,他們和中國達成妥協會更容易。
在DKP看來,盡管特朗普似乎只關注少數幾個他想重點處理并達成協議的問題。但美中關系還有其他一系列問題,很復雜,不是特朗普自己能完全決定。
在會上,來自歐洲的代表,包括斯洛文尼亞前總統、西班牙前外長等政要在內的歐洲專家特別關心一個問題:特朗普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倒退,和歐洲也開產生嫌隙,中國會不會想要趁勢爭取全球治理的領導權?中國參會的專家則回應說,中國目前主要集中精力處理好自己國內的事,沒有領導全世界的計劃。
因為特朗普對歐洲不那么nice了,歐洲對中國似乎又多了一些倚重。就像中方一直強調的,中歐沒有根本利害沖突,也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伙伴。理論上,這可能會是中歐關系改善的契機。
但也要看到,中歐關系還存在很多難解的結:例如歐洲認為的所謂中國在俄烏問題上偏袒俄羅斯甚至變相提供支持、中歐潛在的貿易戰、雙方迄未解除的相互制裁等等。甚至對中國任命駐法國大使盧沙野為中歐事務特別代表,歐洲也覺得這是中國對歐示強,因為盧大使是歐洲人眼中所謂“戰狼”外交官。
但不論如何,今年的慕安會讓人感覺,中美歐這個可以說全世界最重要的三角關系,未來幾年應該會有很多有意思的看點,而中國現在似乎處在一個有些優勢的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