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說的就是《聲生不息·大灣區季》收官戰的第二組對決。
女隊全員演唱的《給自己的信》對決男隊回春丹和黃子弘凡的《樂園》,如果后者沒有特別出色表現,那輸贏局勢昭然若揭。
只是這兩組表演,都實在中規中矩無甚突出之處。
讓我想起某時看過的一場新春音樂會,全是名曲,但編配全部平庸,讓人全程木然。走開可惜金曲,留住痛惜時間。
《給自己的信》由周耀輝填詞,アンジェラ?アキ譜曲,謝浩文編曲,鐘舒漫演唱的歌曲。
從歌詞看,這首歌詞讓人無限感慨,這些信像日記般記錄著自己的雄心大志和細碎日常,而今再讀的自己,感受到的卻是破碎和灰暗。
寫信時,激勵自己,堅定信念,只是再讀這些信時,發現了時間的無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歌曲以“信”為媒,將日常的挫敗、灰暗轉化成了精神力量。
想起十幾歲時寫日記情形,每每都是將一天的情緒宣瀉于文字間,同時也給自己鼓勵、信心、勇氣去面對未來。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幻想天高水闊、大好前程之時;感覺未來有無限的可能。現在的自己,甚至沒有勇敢再去翻看那些日記。
據悉,《給自己的信》原曲是日本曲作者在30歲時偶然讀到了15歲寫給自己的信,于是誕生了這首與自己的跨時空的對話。
這讓我想到王菲的《給自己的情書》。
同樣是寫給自己的信,但王菲的歌是充滿自省的,側重情感療愈。而《給自己的信》更強調兩個時空中的自己的對照,是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所帶來的哲思。
《聲生不息·大灣區季》女隊全員唱,像是信分發給了很多人輪流讀,將私密信件公之于眾,感覺就稍有不對味了。加上每個人對其理解的參差,演唱情境亦不統一,反而沒有唱出這首歌曲優美旋律背后的失意。
《給自己的信》如果獨唱,是不是比合唱來得更好呢?
再說《樂園》
《樂園》是與非門演唱的歌曲,收錄于與非門2003年發行的音樂專輯《10樂園》。
在我模糊的印象中,第一次聽到時,就感覺它在一眾流行歌曲中,顯得如此的氣質獨特。
它既是放松的,又是陰郁的;既是樂園,又有著悲憫;既是明媚的,又有著超脫氣質;這種魅力無可言說。
或許,這就是一首浪漫歌曲所散發出來的獨特藝術感。
且這首歌旋律和歌詞匹配完美。
歌詞看似簡單,其實極具思辨性。它構建了一個人人向往的烏托邦似的樂園,同時又對及時行樂式的觀念進行置疑。實際通過這種矛盾感更多地想表達擺脫束縛、追求自由的渴望。
創作就是這樣的極具矛盾性。
它是一種探索性表達,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他唱的是樂園,其實內在滿是悲傷;而樂園不過是憧憬和向往。
就像《給自己的信》里滿是希望和自信,其實十幾歲的孩子內心里住著的是對未知的迷茫。
創作表達的是一種內心的期望,而不是現實的境像描摹。
曲調上也是一樣的。
呼應上了歌詞的情境,旋律線條簡潔明快、溫柔、動感,但在演唱時又極致放松,以突出“今朝有酒今朝醉”。
是真的盡情揮灑快樂嗎?非也,是表達期待抵達樂園的快樂。
所以編曲,透露了這首歌的最后謎底——這個“樂園”是虛幻的,是夢境中的。
于是,電子音效和合成器,讓這首歌充滿迷離氛圍,特別是副歌時,人聲和節奏的疊加讓夢幻氛圍更加濃郁。
這樣一首夢境一般的“樂園”,那就要求在演唱時,也應該與編曲迷離的、脫離現實的氛圍相一致,應該是放松的、慵懶的、不真實感的。
可是在黃子弘凡、李昊、回春丹的演繹中,我似乎沒有感受到他們對這首“樂園”的夢幻詮釋。
而最大問題,是演唱和編曲氛圍的不搭。
就像一位慵懶輕松的氛圍里,說話字正腔圓一團正氣,反而破壞了整體氛圍。
原以為這樣的歌和回春丹的聲線特別適配,劉西蒙應該有著這種敏銳性的,看來還是我期望值太高了。
這兩首歌曲都看似簡單,實際都非常不好把握。都需要清楚它們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是的,成為經典的好歌,哪個不是氣質獨特,與那些一眼看透,人人能唱的“口水歌”有著天然區別。
它們都是詞、曲、編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與人們的心靈共震的音樂力量。
通過分析這些歌曲,我也越來越感知到好作品的分量,它們就像一道道佳肴,每道都風味獨特又復雜耐品。
只是當再次將它們改編之時,需要多些耐心、多些用心,才能品賞到這場音樂盛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