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曾經的紙業龍頭晨鳴紙業正式“戴帽”,A股證券簡稱變更為“ST晨鳴”。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強烈,其A股股價開盤即跌4.84%,報2.36元,港股晨鳴紙業(1812.HK)更是一度跌超33% ,最低報0.59港元。
晨鳴紙業被調出港股通標的證券名單,曾經的紙業航母究竟為何走到如今被ST的困境?
晨鳴紙業被ST,直接原因是生產基地大面積停產。自2024年11月起,晨鳴紙業對部分生產基地進行限產、停產。
截至2025年2月19日公告披露時,除黃岡基地正常運轉外,壽光基地僅恢復23.23%產能,其余主要生產基地停機檢修已超三個月,未能大面積恢復生產,觸發深交所“生產經營嚴重受阻”的ST條款。
深層次來看,晨鳴紙業的困境是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結果。
從行業層面而言,產能過剩與供需失衡成為高懸在晨鳴紙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近年來,造紙行業新增產能集中投放,僅2021 - 2023年,白卡紙新增產能便超575萬噸,市場供過于求態勢明顯。
晨鳴紙業的主要產品,尤其是白卡紙價格大幅下滑,從2021年每噸7000元高點跌至2024年的5000元以下,跌幅近30%。
產品價格暴跌,致使公司毛利大幅下降,白卡紙毛利率從2021年的31.72%驟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 - 4.56%,核心產品陷入虧損泥潭。
在公司經營層面,債務危機與融資困境是致使晨鳴紙業陷入困境的另一大主因。截至2024年三季度,晨鳴紙業短期借款高達299.91億元,貨幣資金僅100.53億元,資產負債率73.51%,遠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資金鏈緊張,部分金融機構壓縮貸款規模,使得公司累計逾期債務本息達18.2億元,多個銀行賬戶被凍結。
流動性幾近枯竭,公司不僅難以維持正常生產運營,復產也因缺乏資金而困難重重,債務與生產陷入惡性循環。
晨鳴紙業此前的多元化擴張戰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公司資源與精力。
公司涉足融資租賃、房地產等領域,但這些業務未能與造紙主業形成協同效應,反而在市場波動下,拖累了整體業績。
部分融資租賃客戶經營不善,出現訴訟、查封等突發情形,公司不得不加大壞賬準備計提比例,進一步侵蝕利潤。
面對困境,晨鳴紙業也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
在資產處置上,2023年以來出售武漢晨鳴漢陽紙業、金信期貨股權,解散財務公司,但所獲資金難以填補巨大債務缺口。
多次上調文化紙價格,試圖緩解成本壓力,卻因市場需求疲軟,提價難以有效傳導,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僅微增0.52%,虧損卻達7.1億元。
政府專班雖牽頭制定復產方案,銀團計劃新增23.1億元授信,但審批流程繁瑣,資金短期難以到位。
晨鳴紙業被ST,是其自身經營與行業環境雙重壓力下的結果。
未來,晨鳴紙業能否在短期內實現大規模復產、成功引入戰略投資者化解債務危機,以及行業供需能否改善,都充滿不確定性。
但無論如何,晨鳴紙業的困境為整個造紙行業敲響警鐘,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企業如何優化產能結構、合理控制債務規模、聚焦核心主業,成為關乎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命題。
關注說財貓,來評論區聊聊~
掃下方二維碼,直接進群暢聊~
— 往期推薦閱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