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兵變入京 郭威)
郭威以前說自己不稱帝,自己帶兵進入開封,完全是為了繼續擁立后漢的皇帝,自己還選好了新君,那就是劉赟。
后漢的地方將領,掌握重兵的劉崇很開心,因為某些史料記載,劉赟就是劉崇的兒子。
這自己的兒子要做皇帝了,劉崇還不是美滋滋。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劉崇本應該趁著郭威在開封尚未站穩腳跟,立刻從太原出兵攻打郭威,保不齊就能把郭威給拿下來,但是劉崇沒有,劉崇相信了郭威的許諾。
可他等啊等,等啊等,等來等去,他沒等到兒子劉赟稱帝,卻等來了郭威開國,建立后周的消息。
到這一刻,劉崇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想一想,就在不久前,他手下一個叫做李驤的謀士還苦口婆心的勸他趕緊出兵,因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結果自己卻認為他是窮酸腐儒,見識淺薄,把他給殺掉了。
事到如今,真是悔不聽李驤之言吶!
眼見后漢興復是沒有指望了,劉崇心一橫,他也稱帝了,直接在太原建立北漢,做上了開國皇帝。
其實這也不算是無奈之舉,更不是權宜之計,因為劉崇廣積糧高筑墻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您要說他此前的日日夜夜中沒有做過皇帝夢,那是不可能的,他完全是屬于久懷異志,趁機實現野心這種類型的。
不過,劉崇是很能為自己辯白的。
劉崇手下有個將領,名字叫做張元徽,在北漢這一塊來說,算是名將了,此人擅長騎兵沖鋒,后來在和后周的交戰中還打過幾次勝仗,因此一直被劉崇所器重。
(北漢驍將 張元徽)
那么有一天,劉崇對就張元徽說了這么一段話,他說,我實在不忍心高祖,也就是大哥劉知遠的基業淪喪,但是我又不想要屈身于逆賊郭威,所以在不得已之下,我才不得不稱帝。
劉崇還自嘲,說你算不上是什么將領,我也算不上是什么天子,因此他的這個朝廷,不設置宗廟,也不改元,在當時來說很沒有存在感。
事實上,他治下的這個北漢,地方小,經濟弱,人口少,整體的國力非常的一般,沒有存在感也是正常的。
實力很一般,可是劉崇的志向不一般,登基伊始,他立刻就派出自己的兒子劉承鈞,集合北漢兵力,攻打了后周的隰州和晉州,結果可想而知,只有八個大字可言,那就是損兵折將,無功而返。
在這次以失敗而告終的軍事行動中,劉崇短暫的認清了現實,那就是目前階段的北漢,只有被后周追著打的份,因為本朝積貧積弱,稍有不慎還會被后周給滅掉。
所以,劉崇就認為,當務之急已經不是主動出擊,而是拜個碼頭,找個靠山,那這個時候,和遼朝發生關系,簡直就是呼之欲出了,因為北漢的旁邊就是遼朝,離得近,勢力接壤,他不找遼朝,也沒有別人可以找了。
很快,劉崇的使者就抵達了遼朝,在遼朝皇帝的面前自稱是“侄皇帝”,而把遼朝皇帝稱為“叔皇帝”,并且請求遼朝冊立一下子自己,說白了就是要主動投入遼朝的治下,使北漢成為遼朝的附庸。
五代后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當年為了獲取遼朝的支持,也曾經搞過劉崇這么一出,但是劉崇比石敬瑭還強點,因為劉崇不過是自稱為侄,而石敬瑭則自稱為兒,甚至還把燕云十六州給割讓出去了。
當然,說強,那也沒強到哪兒去,劉崇要是有幽燕之地,他肯定也拱手送給遼朝了。
(割讓燕云 石敬瑭)
石敬瑭是沙陀人,劉崇呢,也是沙陀人,所以他們倆其實是沙陀軍事集團在不同階段的代表人物,他們也代表了五代十國時期邊緣勢力通過依附強權求存的生存邏輯。
遼朝,也就是契丹人嘛,契丹人有鐵騎,有兵力,很強悍,有了遼朝在軍事上的幫助,那自然是如虎添翼,有了底褲,可是這種幫助,就像吸毒一樣,短時見效,長時瘋掉,任何的依附性政權都會不可避免的存在根本性困境。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孔子也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這些古代大德先賢的語錄都在表達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如果一個人不能聽命于自己,那么他就要受制于別人,劉崇依賴遼朝的幫助,那么他自己作為皇帝的主權就會喪失,后晉就是前車之鑒,劉崇當然也難以擺脫歷史周期的宿命。
只是他現在考慮不了這么長遠,從他相信郭威,錯殺李驤的事情來看,他的目光就是短淺的,他只能想到,哎呀,有了遼朝幫助,看我收不收拾你后周就完事兒。
所以,在稱臣北漢之后,劉崇立刻和契丹軍隊兵合一處,極大的加強了自己的力量,然后卷土重來,又開始攻打晉州。
晉州,就是今天的臨汾。
作為邊境城市,后周倒有點棋差一招,并沒有在晉州部署多少兵力,但就是這么一座防守不強的城池,北漢契丹聯軍打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連晉州城的墻皮也沒摸到。
兩個月之后,就到了年底,這個時候后周已經開始派援軍來支援晉州了,劉崇一看這情況,這久攻不下呀,敵方主力也過來了,沒辦法,只好倉皇撤軍。
退兵的時候,是十二月,當時正值隆冬時節,晉州一帶連日大雪,風還挺大,寒風卷地,雪沫子混著砂礫抽在鐵甲上,打得人生疼。
更要命的是,史書中有這么一句記載:邊民走險自固,兵無所掠。
(晉州戰敗 死傷慘重)
就是說沿途的老百姓,他們憑借地形優勢和山川關隘自守,北漢契丹聯軍根本就騷擾不到他們,騷擾不到百姓,那就劫掠不到糧草,因此聯軍的后勤基本上就中斷了,一路上凍死,病死,餓死的士卒不計其數,聯軍返回太原時,十成兵力只剩下了四成。
那么,看起來北漢和遼朝是強強聯合,但實際上他們組成的聯軍未經訓練,協同性配合性都不好,紀律性也不強,這次從晉州撤回來的時候,甚至還有不少因相互踩踏而傷亡的士卒。
但是奇怪了,晉州一役似乎沒有讓劉崇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他認為戰爭的失敗,和自己的指揮無關,和軍隊的戰斗力也沒有關系,只不過是因為是時運不濟,碰上了惡劣天氣,所以不久之后他又派出軍隊,攻打了后周的府州,也就是今天的陜西府谷。
當時的府州守將,是防御使折德扆。
這個折德扆,大家也許不太清楚,但是他有一個女兒,長大之后嫁給了北宋將領楊業,也就是戲曲和小說中廣為人知的佘老太君。
折德扆在后周算不上一流名將,但也是實力派,所以他不僅成功守住了府州,抵御住了北漢的進攻,還趁著北漢只顧出兵而無暇防守的空隙,把北漢的岢嵐縣給拿下了。
這把,這把叫做劉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到了這一步,到了這種局面,劉崇終于意識到了,以自己目前的情況,如果還要強行出兵后周,那純屬是自投羅網了。
吃過虧了,劉崇就明白了,他馬上調整了戰略思路,從主動出擊改為了被動防守,偶然派出小股兵力滋擾后周的事情,那是有的,但是大舉進兵,基本上絕跡了。
可對于劉崇來說,困境并非只是外部上的軍事壓力,還有來自于內政方面的。
首先,北漢必須擁有常備軍,而且是相當數量的常備軍,因為就算劉崇不主動攻打后周,后周也有可能反過來攻打自己,那么維持軍事力量就是必須的,
何以維持軍事力量?糧草武器,軍械糧餉,這每一天都是巨大的支出。
而且,由于依附了遼朝,那么北漢就要按時向遼朝納貢,所以光是這兩項支出,就已經壓得朝廷喘不過氣。
(事遼而生 劉崇)
供養軍隊,納貢遼朝,這都是需要花錢的,那么錢從何來?
很簡單,要么取之于民,要么索之于商,所以北漢境內的各種稅賦,那都出奇的高。
由于財政上的兩項大山壓著,北漢官員的俸祿也低的可憐,文官之首的宰相,一個月工資只有一百緡,地方上的節度使只有三十緡,至于中下級官員,不好意思,沒有工資,只有一些補助和津貼。
官員們得不到薪水,收入微薄,于是他們就開始集體性的貪污公款,剝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想來當時國內基本上也不會有守法奉公的官員,民眾自然深受壓迫。
加之,向遼朝納貢,掏錢就行了,可維持軍隊不僅需要錢,還需要源源不斷的兵源輸入,朝廷不得不強征男性入伍,一時十室九空,田野村莊,除了老叟,就只剩下婦女兒童。
無辜可憐的百姓們不能反抗殘暴的統治者,但至少他們還擁有自由的雙腿,百姓在這種暗無天日的朝廷生存不下去,紛紛逃亡,開始往后周跑。
作者看過一份資料,說北漢所控制的地區,大概河東十二州,在唐朝玄宗時大概有二十八萬戶百姓,可到了北漢滅亡的時候,只剩下了三萬五,人口銳減八分之七。
韓非子有云: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固然有流動的人口遷徙,逃亡的流民,可更多以數字形式消失的民眾,黃土隴頭之上,他們的白骨,又被埋在了哪里呢?
那是無聲無息的反抗,那是普通人最后的抗爭。
毋寧死也。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
《資治通鑒·后周紀一》
曾瑞龍.以北漢問題為核心的宋遼軍事沖突.暨南史學,2002
吳曉豐.論北漢得以維持割據的原因.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