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教室里陽光燦爛,那個愛聽歌的男孩卻再也不會回來了。
就因為在課間摸出電話手表聽歌被老師當眾訓斥,他放學回家后仍然想不通,從樓上一躍而下。
首先,這是個悲?。汉⒆拥谋瘎?,家長的悲劇,也是老師的悲劇。
對于孩子來說,他一個初中男生,不過 13、4 歲,正是活潑愛玩的年紀,課間聽歌,有什么大不了?
哦,對了,學校不允許帶電話進課堂,手表電話也不行。
所以,老師認為男生違規了,所以批評了他。
被批評了之后,孩子就受不了,怎么都想不通。
首先,這孩子大概率是中等生,跟老師的關系一般,而且他應該不是那種頑皮的類型,很少被批評,偶爾挨一次說,就受不了。
如果是那種經常被老師提溜起來批評的,心態一般都很穩定。
如果是那種天天挨打、被打得漫山遍野跑的孩子,也不會因為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就想不開。
出事的孩子,大概率是一個自尊心特別強、性格特別敏感的孩子,還有點脆弱。
13、4 歲的年紀,是人一生中最脆弱的階段:敏感、多憂思、沒有應對挫折的經驗,經不起風雨。如果老師能發現這個孩子尤其敏感的特點,換個方式要求他遵守“不準帶電話進教室”的校規,可能結果就不一樣了。
問題是在這個案例中,沒有如果,老師很忙,顧不上去琢磨哪個孩子的心理狀況,也沒那個能力。
對于老師來說,也是悲劇:老師不過在履行自己的職責:監督、教育學生。結果出了這么大的事,老師以后還敢不敢批評學生了?
對于家長來說,好端端的孩子,因為聽了歌,因為挨了一句批評,好容易養到 13、4 歲的孩子就沒了,這事擱在哪個家長頭上,都受不了。
所以,這事到底是哪里出問題了?
當一個新鮮的生命突然凋謝,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場景:走廊上老師疾言厲色訓斥學生,教室里撕碎的小說書頁紛紛揚揚;
家里,家長對著不及格的卷子青筋暴起,打罵孩子。
大人們總說"這都是為你好",卻看不見孩子攥緊的拳頭在發抖,看不見他們眼里熄滅的光。
那個跳樓的男孩,或許在被當眾訓斥的瞬間,覺得全世界都在否定他的存在價值。
現在的孩子背著比書包還重的心理包袱。
重點高中的升學率、補習班的打卡記錄、班級排名表的升降,這些數字像枷鎖套在他們單薄的肩膀上。
北京安定醫院的數據顯示,每年接診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增長15%,最小的患者只有12歲。他們不是脆弱,而是被持續的壓力壓彎了腰。
悲劇發生后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可曾想過他們連哭都不敢出聲?
那個縱身一躍的孩子,用最決絕的方式撕開了教育體系的傷疤。
該改變的不是孩子的承受力,而是我們看待孩子的方式。
允許他們在課間聽首歌,在周記里寫點廢話,在犯錯時得到溫柔的糾正——這些細微的尊重,才是托住生命的最強韌的網。
窗臺上的綠蘿還在生長,可那個少年的生命永遠停在了十四歲。
當我們把教育簡化為分數和紀律,忘記每個學生都是會疼會痛的血肉之軀,這樣的悲劇就永遠無法畫上句號。
給成長留點縫隙吧!讓光照進來,讓風透進來,讓年輕的生命能在跌倒時,抓住柔軟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