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母樹目前僅存6株,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巖壁上。目前當地的大紅袍都是由這兩株母茶繁殖而來。
武夷山大紅袍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種,更是中國特種名茶,被譽為“茶中之王”。曾幾何時,占據了馬連道“茶葉一條街”的大紅袍成了茶葉中的白富美,火遍大江南北,人皆以飲之為榮。
大紅袍產于福建武夷山,屬于武夷巖茶的一種,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大紅袍屬于半發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
大紅袍最突出之處是具有濃郁的“巖韻”,香氣馥郁,香高而持久,明顯,兼具禪茶韻味。
大紅袍很耐沖泡,一般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質絕佳的茶,甚至沖泡十三次之后,還可以再煮茶飲用。
商周時,來自武夷山的茶葉就被“濮閩族”的君長,在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
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宋代中國制茶技術進入改革時期,飲茶風氣盛行,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此時的武夷茶是北苑貢茶的一部分,運往建州進貢。
元代的統治者嗜茶成性,且頗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選,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為貢茶。
“武夷巖茶”,是產于閩北武夷山市(原祟安縣)武夷山巖上的烏龍茶類的總稱。
所以,大紅袍不是紅茶,而是烏龍茶。記住了嗎?
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
武夷巖茶的茶樹大多生長在巖縫之中,采摘極為不便。每年初春三、四月,采茶人在冰冷的水中趟過,為采茶起早貪黑,跋山涉水。
松外山橫幾疊青,人漸采茶登隴阜。
采茶人經常得徒手攀爬光溜溜的山崖,濕潤多雨的天氣又給采茶帶來更多的困擾。為了趕時令,采茶人必須冒雨工作,不敢耽誤最佳的采茶時間。
大負籮筐小背簍,采茶洗菜踏溪云。
采茶人多來自江西,他們祖輩傳承采茶技藝,經常在初春時節奔赴福建,受雇于當地的茶老板,從事采茶、制茶的所有工藝。在云遮霧繞的山水中,他們一路負重前行,只為炮制最純正的大紅袍。
采茶武夷溪,民力固甚憊。
采茶人在濕滑的山崖上高難度的勞作,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技巧。若不是整日攀爬的山民,很難適應這份薪水并不豐厚的工作。
武夷山澗樹,云深冷石房;春隨落花去,人自采茶忙。
采摘完成,他們還得用扁擔將茶包挑下山。武夷山全是山地,大規模機器操作很難,很多工作必須依靠人工完成。
碧樹高巖底,采茶尋遠澗。
茶樹大多生長在巖縫之中。采茶的人們須得連續一個月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勞作,其辛勞程度可見一斑。他們往往會住在雇主安排的房子里,每天早出晚歸采茶,晾曬,烘烤,直至完成整個制茶流程。
一樹紅袍影,滿山茗茶香。
大紅袍茶樹王,也叫母樹,是武夷山所有茶林的祖宗。其他茶樹的樹種皆是這兩棵母樹嫁接的后代,寒來暑往,已經說不清究竟有多少代了。
大兒荷鍤去疏麻,小兒提筐來采茶。
往返路途遙遠,采茶人必須隨身自帶飯菜。在家里做好的熱乎飯菜,等到餓肚子吃時早已冰涼。
閩地武夷一盞茗,勞卻山民幾重苦。
左手酬金,右手是觸目驚心的血泡~~~
茶農的辛苦,由此可以管窺一斑。如今采茶的人多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也只有他們還在堅持維系著制茶工藝的傳承。
茶葉采來,一切才剛剛開始。
這之后,青青的茶葉還要面臨晾曬、烘焙,直到被炮制成大紅袍,金駿眉.......等很多品種。
我們飲用的大紅袍,大致就是這么來的。
現在,你知道大紅袍為什么那么貴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