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集團置業有限公司一則擬錄用名單引發輿論風暴:
16名被錄用的應屆生中,13人為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QS全球排名19)、香港城市大學(QS排名54)、東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的名牌碩士,另外3人則是民辦學校及普通二本院校本科畢業生。
這場“名校碩士與民辦本科同框”的爭議,既折射出公眾對就業公平的焦慮,也暴露出國企改革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2月23日,國能置業公司發布公告,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說明。說明中指出,3名本科畢業生應聘的國能包頭置業公司主要從事“物業服務”“后勤保障”“商業超市”業務,3名畢業生“面試表現優異”,公司按照面試成績擇優錄用。公告中特別強調“考生不問出處”。
國能置業積極回應公眾關切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回應中的一些疑問,可能還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查清楚:
其一是筆試的組織過程是否嚴格保密,如果這3名本科生能夠在123人的公平筆試中進入前15,說明能力方面是沒問題的;其二是面試的過程是否公正,可以對同批次進入面試人員的學業情況進行調查。
此次錄用的3名本科生中,西安外事學院與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均為民辦本科,其中西安外事學院在陜西省的錄取分數線約380分,綏化學院本地生源高考成績約350分,與一眾名校碩士群體的教育背景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反差觸發了公眾對“學歷溢價”失效的擔憂——當“寒窗苦讀”的學歷積累無法轉化為就業優勢時,教育投資的合理性會遭到質疑。
國企特別是央企,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在此次事件中,當企業強調“綜合素質擇優錄取”時,卻未能清晰地展示民辦本科生與名校碩士在綜合素質上的可比性。加之公示名單的刪除操作,都讓公眾對招聘程序的合規性產生了懷疑,公眾監督權與企業自主權的界限也變得難以捉摸。
再者,事件中的國家能源集團置業有限公司是大型央企國家能源集團的子公司。我們知道,國有企業特別大型央企的使命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根據“三個集中”原則,國企需將資源向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其中,能源、交通、國防等關鍵領域是國有資本布局的核心方向,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控。
反觀國能置業公司公告指出,國能包頭置業公司從事的主要是“物業服務”“后勤保障”“商業超市”等業務。國企改革中,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聚焦主業主責,剝離非主業資產——物業、超市、后勤等業務,對于國家能源集團而言,無疑應該盡早剝離,讓渡給地方國企或者民營企業去做。
就業公平是當前社會的關注焦點,特別是當前人們普遍青睞“體制內”的背景下,對于國企、事業單位等體制內機構,人才選聘應當參考公務員考試,制定統一標準的流程。例如,中石化在人員招聘中采用“筆試30%+面試50%+綜合素質20%”的評分體系,并且公開考核維度及權重,有利于消除“綜合素質”淪為玄學的質疑。
同時,持續推進國企改革,是推動我國經濟平穩發展的關鍵。如果大型央企還在擴張“物業”“超市”等業務,還在“與民企爭利”,對于高質量發展無疑是毫無幫助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