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號,一位帥氣的法國小伙,拖著一只裝滿老照片的舊皮箱,跨越萬里來到中國。
他既不是明星,也不是網紅,卻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場關于“動機”的爭議。
有人質疑他,是眼紅另一位捐贈者埃文凱爾的禮遇。
有人感慨“英雄不該被比較”。
但當我們翻開那只皮箱,看到的不是流量密碼,而是一段浸透血淚的歷史。
2021年,26歲的法國教師馬庫斯·德雷特斯,在整理外祖父車庫時,意外發現了一本被防水袋包裹的相冊。
翻開第一頁,一張頭顱炸裂的平民尸體照片,讓他瞬間窒息。
這是他的外祖父羅杰·皮埃爾·勞倫斯,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拍攝的日軍侵華鐵證。
他的外祖父曾是法租界的種植園主管。
親歷了日軍轟炸上海、屠殺百姓的暴行,甚至用相機拍下黃浦江上漂浮的尸骸、被炮火摧毀的龍華寺,以及日軍赤身裸體騎馬的駭人畫面。
照片背面密密麻麻的手寫備注,無聲控訴著侵略者的罪行,包括他殘酷的家族記憶。
馬庫斯的兩個舅舅因日軍暴行夭折,一個在越南因醫療癱瘓缺藥而死,另一個在上海喝下日軍發放的毒果汁暴斃。
唯一幸存的舅舅馬克,因幼年目睹太多慘劇精神失常。
2025年,時值抗戰勝利80周年,馬庫斯帶著整理出的622張照片來到中國,無償捐贈給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
他說:“我想要全世界知道真相。”
然而,與曾獲贈國禮瓷的美國博主埃文凱爾不同。
馬庫斯的中國之行僅停留兩天便悄然離開,既無高規格接待,也未引發廣泛關注。
網友為此吵翻了天。
有人說他“蹭熱度失敗”,有人痛心“英雄被冷落”,也有人理性指出“歷史捐贈不該被功利化比較”。
這場爭議背后,藏著兩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第一,我們該如何看待國際友人的歷史守護?
馬庫斯不是第一個揭露日軍暴行的外國人。
他的同行者士杰——前法國駐華使館工作人員——坦言,60位受訪法國人中無一人知曉這段歷史,西方教育對此長期空白。
正因如此,馬庫斯計劃在法國成立協會,出版書籍,與中西方機構合作研究,讓更多年輕人直面真相。
這種跨越國界的正義感,本應獲得掌聲而非揣測。
第二,歷史記憶是否需要“流量加持”?
埃文凱爾的走紅,源于其“偶然發現南京大屠殺相冊”的戲劇性敘事,而馬庫斯的捐贈則更像一場家族使命的傳承。
前者因傳播方式的“網紅屬性”獲得巨大關注,后者因低調務實被貼上“平淡”標簽。
但歷史真相的價值,從不該由流量高低衡量。
正如馬庫斯所說:“這些照片屬于中國,它們在這里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那些質疑者或許忘了。
當馬庫斯顫抖著戴上手套取出帶血的照片時,他交出的不是“投名狀”,而是一個家族三代人的創傷。
當他站在四行倉庫前講述外祖父的故事時,他填補的不是個人榮譽簿,而是人類共同記憶的裂痕。
歷史從不會因為關注度的高低,而改變重量。
今天,我們致敬埃文凱爾,同樣該對馬庫斯說一聲“謝謝”。
不是因為他們帶來了多么驚天動地的史料。
而是因為他們讓我們看到。
在歷史的至暗時刻,總有人愿意擎起一盞燈,哪怕照亮的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為此,好客的中國人雖然暫時沒有國禮瓷相贈,卻送了馬庫斯三件珍貴的禮物。
一個象征著友好的熊貓書包,一個《江山如畫》的郵票合集。
至于最后一個禮物就更加珍貴了,是一把只有英雄才般配的寶劍,依據戰國楚簡中出土的莫邪。
真正的歷史守護者,從不該被拖入“待遇攀比”的漩渦。
雖然馬庫斯現在回國了,但我相信中國人民絕對不會虧待他。
因為他帶來的照片相關部門還要進行核實,還沒舉行正式的捐贈意式。
馬庫斯也說了,等到舉行捐贈儀式時,他還會再來中國,他的媽媽也希望他留在中國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