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可看展覽,廢棄隧道成了藝術長廊
業態“混搭”激發榕城消費新活力
商場開始出現展覽,消費者在吃喝玩樂購之余,還能欣賞藝術家的畫作;廢棄的隧道成了藝術長廊,消費者可以一邊露營一邊欣賞攝影師的作品……時下榕城,不少消費場景嵌入展覽,“混搭風”勁吹。
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鼓勵培育購物消費新場景,推動購物消費多元融合發展。在“混搭”展覽打造的消費新場景里,消費者體驗如何?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
市民在八匚匯參觀“左海紀”展覽。記者 馮雪珠 攝
展覽進商場
提升好感度
于山、烏山、白塔、烏塔等福州地標性建筑清晰可辨,卡通形象的文昌星君大方送上“恭喜上岸”的賀卡……這是一幅由藝術家文那創作的大型壁畫,取材于福州民俗文化,又融合了當下不少年輕人的現實訴求。
這幅大型壁畫位于鼓樓區香格里拉八匚匯下沉廣場的墻面上。而在商場一樓,文那“左海紀”展覽正在進行。與之相鄰的是“幸福季”的藝術展,用畫作和雕塑展示作者張慧對土地、夢想的理解。
“展覽是免費的,可以直接進來參觀。”現場工作人員說,展覽由廈門時代空間與香格里拉合作,由福州策展人洪隱策劃,因為處于商場一樓顯眼位置,吸引了不少人參觀。
在商場里辦展覽的不止八匚匯商場。上月,臺江區文旅局等主辦的“萬象更新”新春春聯書法展在萬象九宜城五樓舉行,展示了多位書法藝術家的作品。此前,市攝影家協會舉辦的“視界新域”攝影培訓班學員攝影作品展也在此舉辦。
藝術展、攝影展、書畫展、裝置展……藝術浸潤榕城各大商場,消費者可以邊購物邊感受藝術熏陶。對于這一趨勢,平時熱衷看展的“90后”室內設計師葉赟也有所感知,“以前都是去福建博物院、桂湖美術館等地看展,現在商場里的展覽越來越多,有不少值得一去。”葉赟常在周末和朋友們相約看展,他在社交平臺上更新了不少自己逛展的心得體會。
雖然商場里面的主題展在展品、規模和策展水平上可能比不上美術館里的展覽,但葉赟認為,這種形式能提升消費者對商場的好感度,“如果只是吃飯、看電影,去哪個商場都是一樣的,但是如果能順道看一些有意思的展覽,我肯定會優先選擇這樣的商場”。
創新展陳空間
體驗更豐富
在倉山區高蓋山麓的一座廢棄隧道內,一個名為《滾》的搖滾攝影藝術裝置展正在進行。由隧道改造而成的藝術空間內,展出的是搖滾攝影師魚子多年來在國內外搖滾演唱會現場拍攝的160幅攝影作品。這是一個收費展覽,節假日門票35元,并附贈一張明信片,而工作日是25元。
隧道藝術空間外,廢棄礦山也變成露營營地。瀑布從山頂傾瀉而下,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坪上放置著露營帳篷和桌椅,不失為周末放松身心的好去處。售票人員告訴記者,隧道藝術空間內不定期會舉辦新展覽,露營的人和逛展的人各占一半。
這樣集藝術欣賞和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空間,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在社交平臺“小紅書”,他們留下一篇篇圖文并茂的筆記,有的專注于看展,有的則推薦露營。
不論是利用展覽引流,還是展現主理人的審美和理念,對消費者來說,體驗更加豐富了。
在煙臺山歷史文化街區,獨立設計師服裝品牌斯夏的展覽《佚名》展陳了來自民間的畫作、臉譜、木偶等。
“展覽中有很多藏在角落的驚喜,不僅能讓我感受到主理人的用心,還能了解到主理人設計服裝的靈感來源。”服裝愛好者小園說,這樣的展覽更能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比起只賣衣服的商店,這樣的品牌肯定更吸引我,因為可以讓我感覺到服裝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展覽日漸豐富
普通人也可策展
當展覽不再局限于博物館,藝術館,商場、隧道、路邊等都可以成為承載藝術的空間,誰來策展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如果把展覽比作電影,那么策展人可能就是編劇、導演、制片人,對一個展覽至關重要。”業內人士王先生表示,目前福州相關人才缺乏,而且資源相對集中,不利于提升展覽質量。
但比起純粹的大型藝術展,當展覽成為一種個人理念的呈現藝術,普通人也可以從策展找到樂趣,甚至有找到新職業的可能。去年,自由職業者阿妙作為策展人,與宜家薈聚合作舉辦了“我們的舊衣故事展”,展示了12個與舊衣服有關的故事。從那以后,她就對可持續策展人產生濃厚興趣,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成長、深耕。(記者 馮雪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