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總有一些同學感到后悔,在一些不該丟分的題失分了。以下指出歷次化學考試考生常丟分的地方,希望大家考試時不在這些地方出差錯,高標準,嚴要求,從平時做起,向規范要高分。
一、選擇題中的“關鍵詞”
⒈ 過量還是少量。
⒉ 化合物還是單質或混合物。
⒊ 請注意選擇題“正確的是”,“錯誤的是或不正確的”兩種不同要求。請注意,做的正確,填卡時卻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這種情況發生。
⒋ 排列順序時,分清是“由大到小”還是“由小到大”,類似的,“由強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⒌ 阿佛加德羅常數題中:
⑴ 水:常溫下是液態;⑵ 稀有氣體:單原子分子;
⑶ SO3:常溫下是液態或固態;⑷ NO2:存在與N2O4的平衡;
⑸ 和氣體的體積有關的比較(如密度):注意標準狀況下才能用22.4L,同溫同壓下才能比較。
⑹ 不是氣體的有機物不需要標準狀況的條件,如戊烷,辛烷等。
⑺ 把原子序數當成相對原子質量,把相對原子質量當相對分子質量,把原子量當質子數。
⑻ Na2O2、H2O2、Cl2等若既作氧化劑又作還原劑時,反應轉移電子數易多算。
⑼ 注意選項中給的量有無單位, 有單位不寫或寫錯的一定是錯的。
⑽ 273℃與273K不注意區分,是“標況”還是“非標況”,是“氣態”還是“液態”“固態”不分清楚。22.4L/mol的適用條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質的狀態。區分液態氯化氫和鹽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
⒍ 離子大量共存:
⑴ 注意酸堿性環境;
⑵ 注意氧化還原反應如 Fe2+與H+、NO3-不共存,Al與HNO3無氫氣等;
⑶ 注意審題,是大量共存還是不能大量共存。
⒎ 離子方程式正誤:
⑴ 看電荷是否守恒;
⑵ 看物質拆分是否正確,只有強酸、強堿、可溶性鹽可拆,其它一律不拆;
⑶ 看產物是否正確,如CO2的反應是生成正鹽還是酸式鹽、Fe3+與S2-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等;
⑷ 看原子是否守恒;
⑸ 水解與電離方程式要看準,不要被反應物有水所迷惑。
⒏ 注意常見符號的應用如分清是“=”還是“?”,“△H>0”、“△H<0”、沉淀、氣體符號,電荷與價標、寫電子式時“[ ]”的應用等等。
二、解答題中的“關鍵詞”及應注意之處:
⒈ 書寫“名稱”還是“化學式”、“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還是“結構簡式”。
⒉ 書寫“化學方程式”還是“離子方程式”或“電極方程式”、“水解方程式”、“電離方程式”。
⒊ 書寫方程式中的物質聚集狀態、特殊的反應條件、產物(如酯化反應的水)寫全。
⒋ 填寫結果時應對準物質。如寫“A”的不應寫成“B”的。
⒌ 實驗填空題或簡答題,注意文字用語要準確。
⑴ 不用錯別字:如脂與酯、銨與氨、坩與甘、蘸與粘、藍與蘭、褪與退、溶與熔、戊與戌、催與崔、苯與笨、飽和與飽合及有機官能團名稱等。
⑵ 不用俗語:如①打開分液漏斗的開關(活塞),②將氣體通進(入)盛溴水的洗氣瓶,③酸遇石蕊變紅色(酸使石蕊呈紅色)等。
⑶ 用語嚴謹:如pH試紙不能說濕潤,其它試紙均要寫濕潤。三對共用電子對要豎寫。離子濃度要用C( )表示。
⒍ 原電池正負極不清,電解池、電鍍池陰陽極不清,電極反應式寫反了。
⒎ 求氣體的“體積分數”與“質量分數”不看清楚,失分。求“轉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⒏ 兩種不同體積不同濃度同種溶液混和,總體積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題目情景和要求。
⒐ 有單位的要寫單位,沒有單位的就不要寫了。如“溶解度”單位是克,卻不寫出,“相對分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無單位,卻加上“g”或“g/mol”。摩爾質量有單位(g/mol)卻不寫單位,失分。
⒑ 描述實驗現象要全面、有序,與實驗目的相聯系,陸海空全方位觀察。
⒒ 氣體溶解度與固體溶解度表示方法、計算方法混為一談。
⒓ mA(s)+nB(g) p?C(l)+qD(g)這種可逆反應,加壓或減壓,平衡移動只考慮其中的氣態物質(g)的化學計量數。
⒔ 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進行“系數化簡”。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反應條件必須寫,而且寫正確。,氧化還原反應配平后,得失電子要相等,離子反應電荷要守恒,不搞假配平。有機化學方程式未用“→”熱化學反應方程式不寫反應條件,不漏寫物質的聚集狀態,不漏寫反應熱的“+”或“-”,反應熱的單位是kJ/mol。
⒕ 回答簡答題,一定要避免“簡單化”,要涉及原理,應該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⒖ 有機結構簡式中原子間的連結方式表達正確,不要寫錯位。結構簡式有多種,但是碳碳鍵、官能團不要簡化,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順序不要亂寫,硝基、氨基寫時注意碳要連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連接錯),CH2CHCOOH(少雙鍵)等(強調:在復雜化合物中酯基、羧基最好不要簡化)。中文名稱不能寫錯別字。酯的n元環是碳原子數加O(或N)原子數。
⒗ 解推斷題,實驗題思維一定要開闊、活躍,聯想性強。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話給忘了,不能老是只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去考慮,應該是多方位、全方位進行考慮。積極地從考題中字字、句句中尋找出“突破口”。
⒘ 看準相對原子質量,Cu是63.5還是64,應按卷首提供的用。
⒙ 計算題中往往出現“將樣品分為兩等份”(或“從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樣品中的有關的量”,你卻只求了每份中的有關量。
⒚ 化學計算常犯錯誤如下:
①分子式寫錯;
②化學方程式寫錯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錯;
③用關系式計算時,物質的量關系式不對,以上情況發生,全扣分;
④分子量算錯;
⑤討論題,缺討論過程,扣相當多的分;
⑥給出兩種反應的量,不考慮一反應物過量(要有判斷過程);
⑦要求寫出計算規范過程:解、設未知量、方程式或關系式,計算比例關系、比例式主要計算過程、答、單位、有的題目還要寫出推理過程,不要省略步驟,計算過程要帶單位。注意題中對有效數字的隱性要求。
三、考試中經常用到的規律:
⒈ 溶解性規律——見溶解性表;
⒉ 常用酸、堿指示劑的變色范圍:
甲基橙<3.1紅色3.1——4.4橙色>4.4黃色
酚酞<8.0無色8.0——10.0淺紅色>10.0紅色
石蕊<5.1紅色5.1——8.0紫色>8.0藍色
⒊ 在惰性電極上,各種離子的放電順序:
陰極(奪電子的能力):
Au3+>Ag+>Hg2+>Cu2+>Pb2+>Fe2+>Zn2+>H+>Al3+>Mg2+>Na+>Ca2+>K+
陽極(失電子的能力):S2->I->Br–>Cl->OH->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屬作陽極,電解時陽極本身發生氧化還原反應(Pt、Au除外)
⒋ 雙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⑴ 左邊寫出水解的離子,右邊寫出水解產物;
⑵ 配平:在左邊先配平電荷,再在右邊配平其它原子;
⑶ H、O不平則在那邊加水。
例:當Na2CO3與AlCl3溶液混和時:3CO32-+2Al3++3H2O=2Al(OH)3↓+3CO2↑
⒌ 寫電解總反應方程式的方法:
⑴分析:反應物、生成物是什么;⑵配平。
例:電解KCl溶液:2KCl+2H2O=H2↑+Cl2↑+2KOH
配平:2KCl+2H2O=H2↑+Cl2↑+2KOH
⒍ 將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分寫成二個電極反應的方法:
⑴ 按電子得失寫出二個半反應式;
⑵ 再考慮反應時的環境(酸性或堿性);
⑶ 使二邊的原子數、電荷數相等。
例:蓄電池內的反應為:Pb+PbO2+2H2SO4=2PbSO4+2H2O試寫出作為原電池(放電)時的電極反應。
寫出二個半反應:負極:Pb-2e-→PbSO4 正極:PbO2+2e-→PbSO4
分析:在酸性環境中,補滿其它原子:應為:負極:Pb+SO42--2e-=PbSO4
正極:PbO2+4H++SO42-+2e-=PbSO4+2H2O
注意:當是充電時則是電解,電極反應則為以上電極反應的倒轉:
陰極:PbSO4+2e-=Pb+SO42-
陽極:PbSO4+2H2O-2e-=PbO2+4H++SO42-
⒎ 在解計算題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離子恒等、電子恒等、電荷恒等、電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質量守恒、差量法、歸一法、極限法、關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非氧化還原反應:原子守恒、電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還原反應:電子守恒用得多)
⒏ 電子層結構相同的離子,核電荷數越多,離子半徑越小;
⒐ 晶體的熔點:原子晶體>離子晶體>分子晶體
中學學到的原子晶體有:Si、SiC、SiO2和金剛石。
原子晶體的熔點的比較是以原子半徑為依據的:金剛石>SiC>Si(因為原子半徑:Si>C>O)
⒑ 分子晶體的熔、沸點:組成和結構相似的物質,分子量越大熔、沸點越高。
⒒ 膠體的帶電:一般說來,金屬氫氧化物、金屬氧化物的膠體粒子帶正電,非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的膠體粒子帶負電。
⒓ 氧化性:MnO4->Cl2>Br2>Fe3+>I2>S=4(+4價的S)
例:I2+SO2+H2O=H2SO4+2HI
⒔ 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⒕ 能形成氫鍵的物質:H2O、NH3、HF、CH3CH2OH。
⒖ 氨水(乙醇溶液一樣)的密度小于1,濃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濃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濃硫酸的密度為:1.84g/cm3。
⒗ 離子是否共存:⑴ 是否有沉淀生成、氣體放出;
⑵ 是否有弱電解質生成;
⑶ 是否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⑷ 是否生成絡離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
⑸ 是否發生雙水解。
⒘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O;最強的酸是—HClO4(高氯酸)
⒙ 熔點最低的金屬是Hg(-38.9℃);熔點最高的是W(鎢3410℃);密度最小(常見)的是K;密度最大(常見)是Pt。
⒚ 雨水的PH值小于5.6時就成為了酸雨。
⒛ 有機酸酸性的強弱: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
21.有機鑒別時,注意用到水和溴水這二種物質。
例:鑒別: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與水互溶),則可用水。
22.取代反應包括:鹵代、硝化、磺化、鹵代烴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應等;
23.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不論以何種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總質量一定,完全燃燒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變的。恒等于單一成分該質量時產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質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飽和烴(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發生氧化褪色)、有機溶劑[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烴、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發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有:醛、甲酸、甲酸鹽、甲酰銨(HCNH2O)、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均可發生銀鏡反應。(也可同Cu(OH)2反應)計算時的關系式一般為:—CHO—— 2Ag
注意:當銀氨溶液足量時,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應式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 ↑+2H2O
26.膠體的聚沉方法:⑴ 加入電解質;⑵加入電性相反的膠體;⑶ 加熱。
常見的膠體:液溶膠:Fe(OH)3、AgI、牛奶、豆漿、粥等;氣溶膠:霧、云、煙等;固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等。
27.污染大氣氣體: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
29.在室溫(20C。)時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難溶。
30.人體含水約占人體質量的2/3。地面淡水總量不到總水量的1%。
31.當今世界三大礦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氣。石油主要含C、H元素。
32.生鐵的含C量在:2%——4.3%;鋼的含C量在:0.03%——2%。
33.粗鹽:是NaCl中含有MgCl2和CaCl2,因為MgCl2吸水,所以粗鹽易潮解。
34.濃HNO3在空氣中形成白霧。
35.固體NaOH在空氣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6.氣體溶解度: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1體積水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氣體的體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