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41軍)在入關后,橫掃傅作義集團第16軍主力、第104軍主力的康莊、懷來追殲戰。
在這兩次作戰中,第4縱隊以傷亡減員740人的代價,斃傷俘敵15000人,打出了1比20的戰損比來,并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
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之所以展現出如此強悍的戰斗力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部隊的硬實力就比華北國民黨軍強不少。
以兵力數量來說,到1948年12月時,該縱隊已是一支將約5萬人(49326人)的大軍。
這樣的兵力數量相當于什么概念呢?
比如當時包圍張家口的華北第三兵團,在成立時兵力還不到53000人,東北野戰軍的一個主力縱隊當時就接近于華北一個野戰兵團了。
而且第4縱隊在華北戰場作戰,還有額外的加成。
因為在之前不久的塔山阻擊戰中,東進兵團擔負主要進攻任務的部隊就是華北來的援軍;當時有第62軍所轄的第151師、第157師參戰,另外還有最囂張、戰斗力最強的獨立第95師。
這個師號稱在華北戰場沒有丟過一挺機槍,結果塔山戰場上三四天時間就從三個團打成了三個營。
連獨立第95師這樣的部隊都被打成了這個樣子,那華北別的部隊怎么想?
而且整個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將國民黨軍的新1軍、新6軍全殲,華北的部隊又怎么想?
像第4縱隊這樣的主力,一個縱隊的兵力放到華北也得頂國民黨軍兩個軍,戰斗力上更強于后者。所以康莊、懷來追殲戰取得巨大戰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大家可能會想了,塔山之戰打得慘烈,第4縱隊如何在短時間內恢復戰斗力,并將兵力增長到近5萬人之眾,還突然出現在華北戰場參戰呢?
那我們就得從第4縱隊的原有兵力、作戰減員以及補充和建制調整來說了。
在遼沈戰役前,第4縱隊的總兵力為4萬人;這個兵力數基本上保證了第4縱隊的每個步兵師能有11000人到12000人左右的兵力,其余為縱隊機關和直屬隊。
我們都知道第4縱隊打了塔山阻擊戰,不過在塔山戰前第4縱隊還打了分割包圍錦西、興城作戰,以及隨后的興城攻堅戰。
在這兩次戰斗中第4縱隊分別減員2043人、460人,合計減員2503人。
相較于第4縱隊的兵力總數,2500余人占比不到十分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兵力大都為各基層連隊的戰斗兵,所以對步兵連的戰斗力還是有影響的。
而塔山之戰預估會是一場大血戰,第4縱隊戰前估計可能會有10000人的傷亡。
不過在實際的阻擊戰任務全程中,總減員是3571人,其中最重要的6天阻擊戰中減員為3145人。
也就是說,在整個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的減員大約是6000余人。
還是上面所提到的,因為這些傷亡減員主要集中于步兵連隊,尤其是一些執行關鍵任務的連隊減員會比較大,這是我們在一些軍史書籍中可以感受得到的。
塔山阻擊戰任務完成后,第4縱隊與第11縱隊并沒有繼續參加遼西、沈陽之戰,而是編為東北先遣兵團提前入關。
因為大戰之后第4縱隊減員不少,一些步兵連隊還是缺編狀態,所以在向關內進軍過程中,補充了新戰士和解放戰士5000余人。
但是因為任務比較急,而且又是直接轉換到華北戰場作戰,所以在入關初期出現了一定的非戰斗減員,因此縱隊兵力數略微下降。
在加強了政治思想工作后,入關作戰的思想統一,部隊的非戰斗減員就比較少了。
待11月份進至冀東區域后,第4縱隊進行了為期20天的短期休整,總結和提升了軍事以及政治工作,并補入了冀東籍戰士3000余人。
經過這次補兵后,第4縱隊本部的兵力增加到了大約41000人,恢復并略微超過了遼沈戰役前的兵力。
而且在1948年11月時就已經確定東野第4縱隊會改為第41軍,下屬三個師改為第121師、第122師、第123師;只不過新番號到天津解放后才正式啟用,所以現在關于那段時間的戰斗中,會出現兩套不同的編制番號,這點需要注意。
當然,僅靠東野第4縱隊本部的將近41000人肯定是不到近5萬大軍的。
但在大軍入關的時候,東野將原先各獨立師也授予正規番號,并分給每個縱隊一個師。
第4縱隊分得的是獨立第2師,這個師在遼沈戰役中立有大功,調整后的番號為第154師,當時全師有8000多人;雖然跟主力師的兵力有所差距,但加上這個師后,第4縱隊的兵力就超過了49000人。
以上就是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在遼沈到平津戰役階段的兵力狀況,希望對大家了解那段戰史有所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