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陪九十一歲的母親吃飯,她突然冒出一句:“你現在翅膀硬了,連我碗里多夾塊紅燒肉都要管。”
我伸出去的筷子僵在半空,滿心無奈。我不過是提醒她有糖尿病,要控制飲食。
與家中 “老小孩” 的相處之道
這種類似帶刺的對話,已經持續三個月了。
曾經溫聲細語的母親,如今說話卻像裹著仙人掌,句句扎人。
鄰居張阿姨悄悄告訴我:“老太太在菜市場跟人說,閨女現在對她像管三歲小孩。” 我站在廚房洗菜,水聲都掩蓋不了我心頭的委屈。
直到遇到社區醫院的李醫生,我才明白這場 “語言起義” 背后的真相。
李醫生說:“很多高齡老人會出現前額葉萎縮,就像情緒的剎車片失靈了。他們不是故意刻薄,是真的控制不住。”
這話讓我想起上周母親對著摔碎的茶杯默默抹眼淚的樣子,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手足無措的孩童。
每個 “作妖” 的老人,心里都住著惶恐的小孩
在養老院做義工的陳姐跟我講過一個故事。
有位退休教授,每天都把假牙藏在不同的地方,護工第八次找到假牙的時候。
老人突然大哭起來,說:“我就是想知道你們會不會放棄找我。”
這看似荒誕的行為背后,藏著老人深深的生存焦慮
我也開始留意母親的變化。
她現在每天都數著日歷盼我回家,電視音量總是調得震耳欲聾,甚至還會故意打翻水杯來引起我的注意。
老年心理專家說,這些 “作妖” 行為就跟孩子的哭鬧一樣,是他們害怕被遺忘的本能呼救。
有一次深夜,我聽到母親房間有動靜,推門一看,發現她正笨手笨腳地給全家福相框擦灰。
月光灑在她佝僂的背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當我們忙著教老人用智能手機的時候,他們真正渴望的,其實是被需要的存在感。
與 “老小孩” 過招的三重境界
樓下的王叔,對付他老父親的 “作妖” 那可真是有一套,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示范。
老爺子總說保姆偷東西,王叔也不生氣,就陪著他玩 “偵探游戲”。
他們在家里翻箱倒柜,最后竟然在冰箱深處 “破獲” 了 “失蹤” 的降壓藥。
王叔這種帶著幽默的應對方式,既保全了老爺子的尊嚴,又輕松化解了矛盾。
我的心理醫生朋友教過我一種 “三明治溝通法”。
首先肯定老人的感受,比如說 “我知道您是為我好”。
然后設立邊界,像 “但您這樣說,真的會讓我心里不好受”。
最后給出解決方案,比如 “咱們以后換個方式說話,你覺得怎么樣” 。
我按照這個方法堅持了三個月,母親終于能直接跟我說 “我想你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冷嘲熱諷。
不過,有些原則是必須要堅持的。
有一回母親賭氣不吃降糖藥,我收起平時哄她的語氣,一臉嚴肅地對她說:“您要是病倒了,我就真的沒媽了。”
沒想到這句話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因為它一下子就觸碰到了老人內心最深的牽掛。
訓完記得擁抱,才是真正的孝順
表姐處理公公的 “作妖” 也特別有智慧。
老爺子總是嫌棄外賣難吃,表姐就買來半成品,讓老人 “指揮” 著炒菜。
現在老爺子逢人就夸:“我閨女離了我,這飯可做不好。” 表姐這種聰明的示弱,可比強硬地對抗要有溫度多了。
我也開始學著在和母親 “交鋒” 之后,給她梳頭,就像小時候她給我扎辮子一樣。
有次我訓完她偷偷吃甜食,轉身就遞上木糖醇蛋糕,跟她說:“生氣歸生氣,該疼您還是得疼。”
母親當時愣了一下,隨后笑著說:“死丫頭,跟你年輕時一樣倔。”
某天清晨,母親突然問我:“閨女啊,媽現在是不是特別煩人?”
我放下豆漿碗,握住她的手,說:“您就算再能折騰,我也還是您閨女。就像我小時候鬧脾氣,您不也一直都包容著我嗎?”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母親正對著鏡子戴我新買的絲巾。她故意板著臉說:“凈亂花錢。”
可那眼角藏不住的笑意,還是泄露了她內心的歡喜。
或許,這就是親情最真實的模樣:在日常的斗智斗勇中相互陪伴,在看似雞飛狗跳的生活里,藏著無盡的溫柔與愛。
你們家里是不是也有這樣的 “老小孩” 呢?他們是每天和你斗嘴不停,還是用一些特別的方式來刷存在感呢?
快來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們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更好地和家里的 “老小孩” 相處 !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