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一直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崔相穆。
雖然他只是代總統,但他的態度難道就不重要嗎?
不。
應該說非常重要。
尹錫悅暫時還沒有輸,彈劾案還差“關鍵一步”,而崔相穆的態度則成為了比較大的變數。
那么,崔相穆是如何影響彈劾案進程的,為何說他的態度很關鍵?
此外,他又會面臨什么樣的結局?
李在明能放過他嗎?
我們逐一來看看。
我們知道,要尹錫悅下臺,其實也沒有那么容易。
首先要經歷數場公開辯論,當年的樸某惠共經歷了17場,而尹錫悅一共要經歷11場。
目前已經結束了10場,還剩下1場最終辯論,憲院將其時間定于2月25日下午14時。
隨后,就要進入審理階段。
憲院的9名成員,會對辯論中透露出來的各項證據,包括人證和物證進行分析,并依據韓國的規定做出最終決定:彈劾成立與不成立。
然而,憲院目前一共只有8名成員,還差馬恩赫遲遲沒有得到代總統崔相穆的任命。
日前,憲院已經多次敦促崔相穆,要求他盡快做出決定,切勿拖延時間。
但崔相穆一直以需要與團隊成員商議為理由,拒絕任命馬恩赫,這讓憲院很不高興,乃至于直接警告他:此舉違“憲”。
不過,截至目前,崔相穆仍然沒有做出行動。
然而,要通過彈劾案的話,在只有8名成員的前提下,至少需要6名成員同意方可。
如果有9名成員,也只需要至少6名成員同意便可。
別看參與的人數只變化了一人,看似影響不大。
但實際上,由于總數比較小,所以一人也可能成為關鍵變量。
顯然,馬恩赫就是如此。
如果在8名成員中,只有5名同意彈劾尹錫悅,那豈不是就差馬恩赫的這一票了?
別忘了,在憲院的成員中,也有不少是“親尹錫悅人士”。
而馬恩赫作為李在明團隊推薦的人,若其參與彈劾案的審理,贊同彈劾的可能性很大。
如今,他的缺席使得彈劾案至今仍然不能說必然會獲得通過,也讓尹錫悅是否下臺“蒙上了一層迷霧”。
畢竟從已經結束的10場辯論來看,一個總的特點就是:人證很多,且每個人說法不一,各執一詞,而物證比較少。
前一場辯論的人證認為尹錫悅確實下令逮捕各界人士,而且還要求拉出“議”員,可后一場辯論時,另一位人證又說:“沒聽說過,這是不存在的事兒。”
相信大家也發現了這一特點,這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很常見。
可是,這就使得彈劾案變得十分復雜,也讓憲院難以做出決定。
而且,“法”界通常有一種說法叫做:物證大于人證。
也就是說,如果尹錫悅方面出具能夠澄清自己的物證,那么憲院會優先考慮。
所以才說,尹錫悅彈劾案還差“關鍵一步”,那就是憲院的最終決定,換而言之就是馬恩赫尚未被任命,給案子帶來了很大的變數。
而這當然就與崔相穆的態度相關,因為每一個憲院的成員,都要得到總統或者代總統的任命。
不過,他現在也很糾結。
一旦任命了馬恩赫,那么必然就會加大他本人與“執黨”的分歧。
而如果遲遲不任命,李在明也可能再次出手。
要知道,崔相穆之所以能成為代總統,那是因為前任代總統韓德洙也被彈劾,而原因就是他遲遲不任命剩下的3名憲院成員。
所以,崔相穆上臺之后,馬上就任命了2名成員,但他也想了一個辦法,給自己留了一手,那就是留下馬恩赫。
可如今的情況是,眼看著尹錫悅案接近尾聲,李在明也著急了。
一旦憲院認定彈劾案不成立,那么此前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而且,復職之后的尹錫悅,也定然會追究他的責任,到那時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所以,他很有可能繼續向崔相穆施壓,要求其盡快通過對馬恩赫的任命,解決這一變數。
如果崔相穆乖乖聽話,那么一切都好說。
可如果他繼續拖延,那么其結局很可能與韓德洙類似,因為李在明不會放任其繼續下去。
“既然你不聽話,那么換一個人就是了,反正代總統可以一直接替下去,又不必然是你崔相穆”。
話到結尾,不管怎么說吧,尹錫悅案到現在還不算結束,他暫時還沒有輸。
而馬恩赫和崔相穆的態度分別成為了其中的“關鍵變量和因素”。
那么,面對這僅剩的一步,大家認為崔相穆會如何抉擇?
憲院最終會通過彈劾案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